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师范大学现代文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结合作品谈谈你对郭沫若历史剧创作中“诗剧合一”特点的看法。

【答案】郭沫若主张“借着古人的皮毛来说自己的话”来进行历史剧的创作,而身为诗人的作家,其历史剧具有独特的“诗剧合一”特点。

(1)强调历史剧的主观性与抒情性,表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个性

郭沫若总是把自己主观的思想、情感、心理,以至生活体验,熔铸到历史人物身上。他所努力的,是“于我所解释的占人心理中”,“寻出”与自己内心的契合点,达到“内部的一致”,剧作家在历史剧中表现占人,同时也表现了自己。

《屈原》里的“雷电颂”完全是郭沫若式的自我倾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郭沫若笔下的屈原就是他自己。主要表现为内在的强烈的抒情性。兼具剧作家与诗人两种气质的郭沫若,在其历史剧创作中,十分注意在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而出,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在戏剧进展过程中,不仅紧张曲折的情节、尖锐的性格冲突吸引着观众,更有一股层层推进的感情激流振荡着观众的心灵:戏剧与诗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2)以诗化的语言写历史剧

郭沫若的历史剧中,往往穿插着大量的民歌和抒情诗,有的根据剧情的发展反复出现,有的则直接由主人公反复吟诵,如《屈原》中的《橘颂》和《雷电颂》,《棠棣之花》中的《北行诗》,《南冠草》中的《大哀赋》,《虎符》中的《赞颂歌》等。这些抒情的诗和歌小仅渲染了氛围,突出了人物性格,强化了剧本主题,而且其本身已经融为整个剧本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若没有《橘颂》和《雷电颂》,《屈原》一剧将大失光彩。郭沫若还善于在史剧中运用富有韵味的长篇独白以充分揭示人物丰满复杂的内心世界,而剧中人物的对白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充满了音乐的节奏和诗的激情,这种诗化的语言显示了郭沫若独有的诗剧合一的特色。

2. 选择一位作家,结合文学史知识解读他(她)分别写于1949年前和写于1949年后的两部作品,并作比较。

【答案】(1)张爱玲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而又才华旷世的女作家。

四十年代是张爱玲小说创作主要时期,这一时期作品比较集中,1944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传奇》,这部小说集收集整理了张爱玲最经典的10篇作品,《金锁记》《沉香屑》《倾城之恋》《茉莉香片》都收集在这部集子里。

五十年代以后张爱玲的小说作品比较零散,但优秀的作品仍比较多,1951年发表了《十八春》和《小艾》,随后1954年的《秧歌》和《赤地之恋》,1966年的《怨女》,1979年的《色戒》,1981

年《海上花列传》。张爱玲前后期的作品从人物的刻画,语言的运用和意象手法上都有所改变。

(2)《金锁记》和《小团圆》

①《金锁记》:封建社会女性悲剧的典范

《金锁记》是张爱玲1943年所作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像疯子一样被折磨了30年,在欲望的压迫下,形成了病态的性格,葬送儿女的幸福。

曹七巧被誉为“我国文坛最美丽的收获之一”。她出身于一个小户人家,为了攀附权贵,做了姜家的二奶奶,门不当户不对,导致了她的婚姻悲剧,使她得不到爱和尊重,受尽了凌辱和践踏,扭曲的灵魂和变态的心理使她将这种仇恨转嫁给自己的儿女。她彻夜不断地问自己儿子的私生活,并在麻将桌上将自己儿子和儿媳的生活公布于众,逼死了自己的儿媳。她看到自己的女儿和童世舫来往,百般阻挠,金钱和性欲使灵魂扭曲的七巧像疯子一样,她对童世舫散布了阴森的谎言,扼杀了女儿的幸福。她知道自己身边的人恨她,但是疯狂欲望使她丧心病狂,在绝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她的绝望和压抑泯灭犷良知和人性,在挣扎中扭曲了人格,变得疯狂狠毒。曹七巧是无奈的,她的悲剧根源是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金锁记》成了张爱玲刻画女性悲剧的典范。

②《小团圆》:现代女性错误选择导致的悲剧

《小团圆》是张爱玲后期的主要作品,更被称为是一部“自传式”的小说。这部小说既继承和发展了张爱玲以往小说中的艺术风格,同时又表现出诸多新的亮点。她有着独特而又执着的艺术观,同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个人阅历的丰富,又使作品呈现出异样的风采。

相比之下张爱玲后期代表作《小团圆》虽然也是描写了一段男女爱情的故事,同样是一个悲剧,但是悲剧的内涵不一样。《小团圆》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是九莉和邵之雍。九莉不同于前期作品中的缺乏独立意识的女性,而是一个独立、自尊、自爱的现代女性。九莉不同于白流苏有着自私心,不同于敦凤想借助婚姻求得生存,不同于葛薇龙既有虚荣心又贪图享乐。虽然九莉也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但是在她身上看不到扭曲的心灵和撕裂的灵魂,她的爱情悲剧并不是由于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是她固执的爱情和错误的选择,即使她知道邵之雍是汉奸,是情场的高手,但是她仍然坚守自己的那份爱情,由此而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3. 简述茅盾早期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答案】在茅盾早期创作的小说中,“时代女性”形象群以自身的独特性存在于文坛研究领域中,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大多数论者对“时代女性”的性格特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历史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这里以《蚀》和《虹》中的惠女士、孙舞阳、章秋柳、梅行素等“时代新女性”的典型类型为例加以分析。

(1)惠女士:从社会上败下阵来,退回到家庭中延续对男性的依赖

《幻灭》中的惠女士是个早己幻灭了的人物,在其中还可以说是配角。她与静女士相比,静所经历的理想的幻灭和人生的幻灭,对她来说早已是往事了; 静所看不惯和不适应的社会动乱及社会的种种弊端,她倒是可以在其中周旋得如鱼得水了。她总是不放弃追求一种热烈而动荡的生活。惠女士带着鲜明的现代女性色彩。如果说静女士还保留着明显的温婉贞静等传统德性,在新与旧之间徘徊犹豫,那么惠女士则是旧礼教、旧道德的无所顾忌的叛逆者; 如果说静女十显得天真幼稚,

惠女十则显得泼辣、精明能干、通晓世情; 美丽安静的环境,养成了静女士善于独处思考而又充满无限幻想的习性,导引着她对人生意义的严肃追求,而惠女士则更深地感觉到时代的痛苦,社会的不安,她很少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她是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向黑暗现实挑战,而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2)章秋柳:被迫继续流浪,甚至走向沉沦或毁灭

《追求》里的“恋爱专家”章秋柳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次组织一个社的宣言。那番慷慨激昂的话语是何等的激动人心,她要将这些生活在大变动时代的人组织起来,让自己和他们一起释放热烈似火的激情。她的这番话只是想向世人证明自己存在不是颓废的象征,决不是苟且地活着,她想做一些事——一些未必是无聊的事。然而她的热望,最终成为了泡影。于是她感到“极度苦闷”,但她不甘心浪费自己的生命,她要求刺激,只想现在,不考虑以后。

因此,在“极度苦闷的时候”,便“大笑大叫”“拥抱”“亲嘴”“浪漫”“颓废”,到跳舞场,进酒楼,在刺激中感到一点点生存的意义。因此,她“既不希望将来,也不肯轻轻放过现在”,“要先吃尽了人间享乐的果子,然后再干悲壮热烈的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有可能会堕落。但是她现在没有,她还在努力追求着,然而,她始终振作不起来,她认为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甚至理想的恋爱都是骗人的。章秋柳最后的决心是只要过一天算一天,她在这“余日无多”的时期内悲哀,最终的追求也彻底地结束了。

(3)梅行素:继续往前冲,走向单命道路

《虹》中的梅行素是个“眉目间挟着英爽的气分”,“常常紧闭的一张小口也显不了她的坚毅的品性”的女子。她的性格就是“往前冲”,她所奉行的哲学是:“过去的让它过去,永远不要回顾,未来的,等来时再说,不要空想,我们只能抓住了现在,用我们现在的理解,做我们所应该做”。她最初冲出“柳条笼”,还只是争取自由的本能的反抗,而她投身于集体主义的洪流中时,在发现原来信奉的光阴的生活,愉快的人生,反对旧礼教,打倒偶像等只是一些烂名词,在目前的场合毫无用处时,终于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寻找到了真理的火光。思想的变质,使她成为了一个意志坚定的革命者。

正是梅行素的热情劲儿引导着她不断向前,不断地鼓励她坚持走下去,最终她胜利了,这是值得庆贺的。她走完了前面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即将要走又未找到的正确道路。她走的这条道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它真实地展现了“五四”时期开始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历程:怀着自身的追求和抱负,冲破旧礼教的束缚,冲破家庭的牢笼。经历了在黑暗现实社会中的奋斗,最终怀着饱满的热情投身于革命斗争的洪流中。

4. 举例简述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

【答案】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有:

(1)零余者——作者自己在时代的镜子里的投影

“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这是鲁迅对郁达夫的评价,这句话概括而形象的总结了郁达夫的一生。正如郁达夫在《零余者》一文中说:“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 ”总观郁达夫的全部作品,总有一个清瘦的、孤独的、而又含着淡淡忧郁的青年载载行走于文本之中。他笔下的一系列零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