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救助

【答案】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对那些维持社会基本生活水平有困难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社会救济工作的关键是要正确划定被救济对象最低生活标准,维护贫困者的基本权益。我国长期开展的扶贫工作是社会救济中很有特色的事业,把社会救济与生产开发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贫困者的生活水平。

2. 儿童福利政策

【答案】儿童福利政策是指一套谋求儿童幸福的方针或行动准则,其目的在于促进所有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福利政策。因此,儿童福利政策的内涵包括儿童需求的满足、儿童权利的保障及儿童保护工作三个层面。广义上讲,儿童福利政策可指一切涉及儿童福利的活动和政策立法,包括医疗政策、教育政策及未成年人保护立法等各个方面; 狭义而言,仅从儿童社会工作的角度探讨,则指涉及儿童生存环境状况的、地区性的、针对儿童的问题及需要而提出的、有利于儿章的成长与发展的政策保障。

3. 个案研究

【答案】个案研究是指将时间系列设计应用到对单个对象干涉或政策的影响评估,又称单个案设计或单系统设计。其案主系统可指个人,也可是一个家庭、一个社区等。研究者首先针对单个对象的特定目标进行足够多的重复测量,该阶段称基线期。稳定趋势的出现是重复测量是否结束的标志。然后,研究者引入服务并继续进行多次重测,本阶段称介入期或实验期。基线期的数据要与介入(实验)期的数据比较。研究者可把上述测量资料按时序画在一张图表上,在每个资料点间连上线段,判断数据变化趋势。如果数据趋势的变化点与基线期和干涉期的转换同时发生,一般可以认为干预发生了效果。

4. 社区工作

【答案】社区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

决的精神,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

5. 助人自助

【答案】助人自助是指社会工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帮助他人的活动过程中贯穿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在这个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依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这一行动过程,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行动的主体,他设计并引导助人过程的进行。但是由于社会工作者要考虑到受助者的需要和接受服务的能力来开展服务,所以不能把受助人视为纯粹被动的、只是行为的对象或客体。同时,受助者也是行动的主体,他也将自己的意识、日的以及对社会工作者行动的理解带入接受服务的过程,并直接影响这一过程。

二、简答题

6. 简述帕森斯社会现代化模式变项理论。

【答案】帕森斯社会现代化模式变项理论的主要内容为:

(1)帕森斯提出的关于人的行为价值取向的“模式变项”理论反映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相互对立的结构特性,成为当代现代化理论中关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两极对立的基本模型。这些模式变项共有五对:

①普遍性与特殊性。普遍性依据普遍认同的统一标准待人处事,特殊性则对不同的人和事运用不同的标准。

②专一性与广泛性。这一抉择涉及互动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宽窄和清晰程度。如果相互之间的义务是狭窄的并被明确限定,就意味着选择了专一性,其特征是提出要求的一方有证明这项要求的义务。相反,如果双方全部人格投入到互动关系之中,相互给予或取得的满足是广泛的和不受限定的,那么这类互动选择了扩散性一端,其特征是被要求一方有义务解释这一要求无法满足的理由,朋友关系和雇佣关系可以作为扩散性与专一性的例子。

③自致性与先赋性。前者是以角色执行者的实际表现成就来评价,后者是根据角色执行者的先赋条件如家庭背景、关系来评价。

④情感中立性与情感性。前者指角色行为不受情感影响,后者指角色行为常受情感影响。 ⑤私利性与公益性。这一抉择涉及互动中优先考虑的是哪一方的利益。私利性意味着将自身利益置于优先地位,而公益性则是将对方或整个集体的利益放在优先地位。例如,商业关系主要受私利性支配,而公众福利事业则要优先考虑他人或集体利益。

(2)在帕森斯看来,普遍性、专一性、自致性、情感中立性、个人倾向是现代社会人们行为的价值取向,特殊性、广泛性、先赋性、情感性、集体倾向是传统社会人们行为的价值所向。帕森斯建立的理想模式分析把现代化的过程过分简化,尤其将现代化进程截然划分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但他建立的理想模式变项却可以给人们提供直观形象的参考框架,为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便利。

7. 简述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

【答案】小组工作的理论研究者提出,小组是一个有生命的发展周期,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过程。由卡兰德等人提出的小组发展阶段模式是众多的发展阶段理论中最为流行的一种。

(1)阶段I —前属期阶段

这是小组的开始。小组成员刚刚开始进入小组,处于矛盾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在这时可通过组织一些有助于成员们相互了解的项目,帮助他们成为熟人,但成员之间还比较难以合作。

(2)阶段II —权力和控制期

成员们与其他人慢慢熟悉之后,开始发现在小组中如何得到安全感和回报,将试着通过权力竞争与控制的过程,认识和确立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成员间的互相影响增大,会形成小组成员在小组中不同的角色、地位、关系,并形成小组组织的初步结构。

(3)阶段III —亲密期

这个阶段,小组成员开始更为亲密了。成员们开始公开地比较小组生活与家庭生活,会出现同胞式的竟争,也会发生从家庭成员到小组成员的移情,同时开始意识和承认小组的经验在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开始思考小组的目标。

(4)阶段Ⅳ—分辨期(差异期)

这是形成良好小组的时期。小组成员彼此熟识和聚合,能接纳其他成员的个性、实力、态度和需要,对小组有较高的认同。家庭式的情感减弱,小组的规范和标准成为行为的参考。成员们更联合、更客观、更合作,以至能提出更现实的建议或计划,并实施大型的方案、项目。

(5)阶段V —分离期

这个阶段小组进行到终结并且小组目标己经实现。成员们面临分离,开始在其他地方寻找新资源以满足他们自己社会的、娱乐性的和职业性的需要。在转移和打破己经建立的成员间的默契关系中会出现许多焦虑,如内聚、反对小组解散、情绪反复、逃避现实等。

8. 简述社会福利的分类。

【答案】通常来说,社会福利的分类包括二分法和三分法。

(1)社会福利的二分法

①剩余性社会福利与制度性社会福利

威伦斯基和李宾士在《工业社会与社会福利》一书里,认为社会福利的概念主要包括两种: a. 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或残补性的社会福利)。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是指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的干预必不可少,从而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这种福利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胜,同时多数福利项目也需要通过家计调查的监督与评估手段来完成。

b. 制度性的社会福利。制度性的社会福利是指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或服务,这种福利不需要通过家计调查来完成,它有利于公民之间实现社会平等,并消除社会差异。

②积极的(社会)福利与消极的(社会)福利

根据福利的目标(或功能)、影响与后果,社会福利还可以分为积极的福利与消极的福利。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