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737土地资源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权利

【答案】土地权利是指权利人按照法律的规定直接支配土地的权利。我国现行的土地权力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他物权。土地所有权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情况; 土地使用权也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 土地他物权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2. 土地监察

【答案】土地监察是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单位和个人执行和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的行政执法活动。

土地监察的特点:土地监察的主体是依法享有土地行政管理职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土地监察的对象是管理相对人,即一切与土地发生法律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土地监察的内容是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法律制裁包括给予违法者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土地监察的目的是实现土地管理职能,保证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3. 土地资源

【答案】土地资源是指可以利用而尚未利用的土地和已经开垦利用的土地的总称,除此之外,还包括这些类型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土地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他农业自然资源(水、气候、生物)赋存和依附的基础。土地资源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如宜农土地资源、宜林土地资源、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等。

4. 土地评价

【答案】土地评价是指以数量形式对土地的构成因子(土壤、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的状况和土地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定。土地评价是合理利用土地和调整土地收益分配的重要手段。土地评价按用地类型和评价对象,可分为耕地评价、林地评价、牧地评价和水面评价以及非农业用地评价; 按评价方法和手段,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按评价因素分为土地自然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

二、简述题

5. 用地布局时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1)满足经济合理的原则

土地利用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用地布局一定要考虑经济效益问题。用地布局时应紧密结构生产布局,承认并自觉运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经济规律,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务物力,优先利用和开发那些投资效果高、投资见效快的地区,优先保证重点生产部门和种类的用地要求。

同时,由于各地区现有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同以及各地区生产诸要素的不同需求比例和价格比例而最终影响到不同地区同种产品的生产费用的区间差异。所以在用地布局应当充分利用地区分工的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条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确定特定地区基本建设的投资方向,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种用地的位置。

根据用地单位(或企业)的指向性选择最优区位是解决胜地布局问题的一条原则。所谓指向是指某种因素对某种用地单位(或企业)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使之相应的吸引到某个区位。

(2)要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

用地布局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把各种用地安排在适合该种用途的地段上。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要适合土地性质,即遵循一条客观规律一一适地规律。这就要求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用地时,根据适地规律的要求和不同土地的性质,做到因地利用,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只有因地利用,才能发挥土地生产的潜力。

适地规律是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也是农业生产用地布局时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只有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和树木,饲养不同畜禽和鱼虾,合理布局相应的用地,才可能获得高额丰产。只有按照适地规律办事,才能发挥当地的优势,扬长避短,以较少的耗费获得更多的产品,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要兼顾居民点与用地及用地之间联系的原则

居民点和农用地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畜牧业与林业、稻田与养鱼、果树与养蜂、果园与苗圃、蔬菜地与温室等等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必须将集约化水平较高的农用地(如果园、蔬菜地等),运输量大、花工多的作物(水稻、棉花等)用地配置在居民点附近; 青绿饲料基地配置在畜牧场附近; 工、副业原料基地配置在居民点和工、副业生产中心附近。

(4)要遵循为田间作业创造良好的土地利用条件的原则

必须充分发挥农机具的使用效率,农用地配置要为此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以减少机具的空行长度和空行率,降低生产费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实现,这项条件在配置农用地时愈加显示出其重要性。

为了满足这项要求,在配置用地时,必须保证各种农用地地段有规整的外形,集中连片,以减少拖拉机的空行率和油料消耗,降低机械作业成本,提高机械效率; 保证及时完成田间各项作业,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此外,配置农用地时,要为其内部规划设计创造良好的条件,还要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并注意充分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和建筑物,以减少基本建设费用。

6. 土地资源学产生的背景和作用是什么?

【答案】(1)土地资源学产生的背景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为了发展经济,大量开垦荒地,严重干预了自然界,使全球和我国范围内多处出现森林锐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枯竭、水质污染、大

1987年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气质量恶化、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关注资源的代际配置,关注福利的代际公平。在扩大可利用土地面积旨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时应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保护,要寓利用于保护之中,吸取国际上开发土地资源的教训,土地利用规模的确定应当紧密结合土地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充分顾及土地利用的外部不经济性,关注土地资源的代际配置。同时耕地面积的减少以及耕地质量的降低对于世界粮食的安全产生很大的威胁。在全球都存在着严重的土地问题的这个时候,土地资源管理学就在这样的全球大背景下产生了。

(2)土地资源学产生的作用

①将土地资源的保护提到了日常的议程当中,使人们能够更加合理的使用土地资源,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②充分论证了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与投能数量的密切关系,增加了世界粮食的产量,进一步解决了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

③土地资源学的专家提倡开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他们主张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大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少用化肥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肥料、恢复豆科作物固氮,实行轮作套种,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提倡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联合发展,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保证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④近年来,土地资源学研究应用遥感(RS )进行宏观控制,全球定位系统(GPS )精确定位地面位点到米级,地理信息系统将地面信息进行储存、处理和输出,再与地面的信息转换、适时控制、地面导航等系统相配合,使农业技术实施单元缩小到平方米,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得最佳产出以减少环境的污染。这些高科技手段的使用对于农业的发展与人类现代化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7. 简述我国土地产权的法律规定。

【答案】(1)土地产权是指权利人在其权利存在的土地上,为实现其利用土地的目的,分别依法行使其权利时对土地的用益、流转、管理权。土地产权具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它们以分别行使为主,亦可相互结合。

(2)我国土地产权的法律规定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①宪法和法律规定了我国土地产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即国家和集体二级所有的制度:1988年宪法修正案中明确了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从根本法层次上确立了我国土地使用制度; 1986年的《民法通则》,从财产权的角度阐述了土地使用权的内容; 同年的《土地管理法》对我国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