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温州大学体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答案】(1)教师要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为此要做到明确本堂课教学的目的任务;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 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防止分散注意; 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2. 什么是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有什么特点?
【答案】(1)心智技能的含义
心智技能又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心智活动是指在人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言语,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
(2)心智技能的特点
①心智技能作为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区别于程序性知识。
②心智技能作为一种心智活动方式,区别于操作活动方式和外部言语活动,它具有对象的观念性、过程的内潜性和结构的简缩性等特点。
③心智技能作为一种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一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和习惯动作。
④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区别于本能。它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主体通过动作经验的内化而形成的。
3. 什么是知识的领会? 知识领会在知识掌握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知识的领会
知识领会,是指了解传输知识的媒体的含义,懂得词所标志的事物的情形、性质,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知识的领会主要通过对教材的直观与概括这两个认识环节来实现。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教材直观,即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教材的概括,即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知识的领会与理解,理解在心理学中的应
用较为广泛,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理解,是指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这相当于领会中的概括过程,不包括直观过程。狭义的理解,是指利用己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新事物的过程。
(2)知识领会在知识掌握过程中的作用
①知识的领会是掌握知识的首要阶段。如果缺乏领会则根本不能掌握知识; 如果领会的水平较低或不够全面,或是有错误,则这种知识就难以应用,也很难得以巩固。知识的领会对于知识的掌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②知识的领会并不等于知识的掌握。领会的认识过程,并不包括掌握的全部认识过程。因为领会过程中形成的知识,除了需要进一步巩固以外,还有待于应用来检验,并在应用中进一步充实与提高。知识的掌握不仅需要有具体知识经验的抽象化的认识过程,而且还需要有抽象知识的具体化的认识过程。此外,还需要有巩固及记忆过程。知识的掌握虽不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许多循环往复,但也不是通过领会就能一次完成。
4.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答案】心智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应该有一定的培训重点,同时还要分阶段练习。
(1)强调心智技能培训重点
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在培养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但是,一种心智技能,往往是许多心智动作构成的。如果构成这一心智技能的某些动作成分,主体在其他心智技能的学习中己经形成,则这些动作成分就可以在心智水平上直接迁移,而不经历上述三个阶段。如果在某种心智技能中,有些动作成分是主体己掌握的,有些是未曾掌握的,那就必须针对那些新的动作成分进行分段练习,同时在培训工作中还必须注意做好新旧动作问的组合关系的指导。
(2)分阶段进行练习
为提高分阶段练习的成效,在培养工作方面,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取决于主体对学习任务的自觉需要。对学习任务缺乏自觉的学习需要就不可能有高度的学习积极性,而自觉的学习需要的产生往往同对学习任务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体验分不开。由于心智技能本身难以认识的特点,主体难以体验其必要性。因而,在主体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时,往往缺乏相应的学习动机及积极性。为此在培养工作中,教师应采取适当措施,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心智技能的培养,开始于主体所建立起来的原型定向映象。在原型建立阶段,一切教学措施都要考虑到有利于建立完备、独立而具有概括性的定向映象。研究表明定向映象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不同,则活动的定向基础就有差异,就会影
响到心智技能最终形成的水平。
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而实现的,因此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言语在不同的阶段上,其作用是不同的。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所以,这时的培养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动作本身,利用言语来标志动作,并巩固对动作的认知,切不可忽视对动作的认识而片面强调言语标志练习。
另外,教师在集体教学中也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并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
5. 什么是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有哪些内容、特点和作用?
【答案】(1)社会规范的含义
社会规范是某一社会用来调节人的社会行为,控制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这一功能是通过个体的社会规范学习来实现的。社会规范学习区别于认知学习与技能学习,它是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的整合学习,因而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因素也更为复杂。个体通过社会规范学习建构品德结构,获得人际交往经验,实现个体社会性发展。社会规范学习对社会发展与个体成长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学者冯忠良认为,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的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或规则。
(2)社会规范的内容
社会规范具有异常丰富的内涵,它不同于人们口常生活中所说的“行为规范”。社会规范体现了个体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所有方面的要求。由于社会规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对它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①按规范内容来分,可分为思想规范、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生活规范、工作规范与学习规范等等。
思想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认识的要求。政治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政治要求和准则。法律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法律行为要求。道德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伦理行为的要求。生活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日常生活的要求。工作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工作行为的要求。学习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学习行为的要求。
②按规范的适用范围来分,可分为大群体规范和小群体规范。
大群体规范指在世界、民族、国家等大型社会群体内使用的规范,如国际法、民族风俗、国家法律、社会生活实践规范等等。小群体规范指在小群体内使用的规范,如学校的校纪、校规,单位或部门的工作纪律,家庭内的生活规范等。
③按规范的推行方式来分,可分为强制性推行的规范和非强制性推行的规范。
强制性推行的规范是靠一定的社会组织强制社会成员执行的,如法律规范,司法机关对违反法律者实施强制性制裁; 非强制性推行的规范则不通过强制手段强迫社会成员执行,而是通过社会舆论等方式监督社会成员执行,如道德规范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