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社会工作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督导员的素质与条件。
【答案】督导员的选择对实习教学的成效影响甚大,理想的督导员应具备如下条件:
(1)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
督导员要协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理论于实务工作中,将社会工作的态度与技巧在实际服务中表现出来,所以督导员本身应是一位既有理论又有丰富经验的资深工作者,而且具有乐于吸收新知识、不断自我更新的素质,以便去提升学生的学习。
(2)有教导学生的意愿
如果没有教导学生的意愿,则很容易在机构工作压力下感到不堪负担,就会放弃对学生的督导。而在应付了事的情形下,学生则很难学到东西,双方关系也会出现问题。因而即使具备了督导条件的人还必须愿意教导学生才能作为督导员的候选人。
(3)有基本的教授他人的能力与态度
一位好的实习督导员要能够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并有促进学生进步的意愿。这些督导技巧需要经过培训,建议学校在实习开始前,为实习督导员提供督导训练以提高实习成效。
(4)有学习与成长之意愿
要能够督导学生的专业成长,实习督导员本身应是一位愿意改变、愿意接受和吸收新知识的工作者。同时督导员要能经常自我探索、评估自己的价值观、实务技巧与教学方法,即不断自我成长。
(5)要有时间督导学生
假使有一位具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又愿意教授帮助学生的工作者,但他不能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指导,不能保证固定的督导时间,那么学生会感到不被重视,得不到支持,因而会降低学习的意愿,整个教学效果也不会好。所以,保证督导时间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条件。
2.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答案】尽管不同的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有不同认识,但是作为一个专业又有着共同的理论体系和价值基础。因此,国际化和本土化就成了现代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就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问题。
(1)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指产生于西方国家文化传统之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在进入非西方文化传统国家时所遇到的不适应,甚至是来自本土文化的抵抗和排斥。外来文化产物的进入,一方面是外来文化处于强势地位,它具有向弱势文化扩张的倾向; 另一方面,后者存在着引入外来文化解决本土
问题的需求。但是,扩张的倾向、引入的需求并不能掩盖文化的差异。所以,在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的过程中就必须经过本土化的过程,以使之切实能在本土社会发挥作用。
(2)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性社会工作
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了社会工作本土化与本土性社会工作的概念。 ①本土性社会工作指的是对某种助人模式(包括理念、过程和方法)的判断和认定,即指那些土生土长的、发挥着有效的助人功能的制度化的行动过程。
②那些生长于本土的,与其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传统相适应的有效的、制度化的助人模式可称为本土性社会工作。引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只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后来者专业化的道路之一,然而要想真正彻底解决本国的社会问题,就必须在引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同时发展本土性社会工作。
(3)本土社会工作理论
本土理论的来源应包括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基础两个部分。一个国家现实社会的发展结果是纵向的本国历史发展过程与横向的全球性社会发展交合的结果。同样,它所面对的社会问题也是历史与现实的结果。所以,社会工作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调节机制,就必须在吸收外国先进理论的同时,发展本土社会工作的理论、价值与方法。
3. 项目评估的三种类型。
【答案】项目评估包括服务前评估、服务中评估和服务后评估一大类。
(1)服务前评估服务前评估有需求预估和方案开发两种。
①需求预估指社会工作者诊断所需舒缓议题的范围和领域、目标人口的特征、问题、表达性需要和欲望,从而指导项目的计划和开发。
②方案开发就是在若干候选计划中选取合适方案。
(2)服务中评估服务中评估就是评价实务过程相关活动的状况,是一种动态评估。由评估者自己直接观察,总是比较容易了解每个过程进展的结果。评估者也应该在评估进行期问,随时检查各种各样的报告,以便能了解方案施行所产生的变化。
(3)服务后评估服务后评估是对服务效果进行评判,有结果评估和效率评估两种。
①结果评估就是比较服务前后服务对象的变化,判断项目是否有效实现计划目标。
②效率分析就是将干预结果与服务投入进行比较
4.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实务有何指导意义?
【答案】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
(1)社会撤离理论
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超过一定年龄,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能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意脱离社会)是不
成立的,一也被大多数社会工作者所反对,理由如下:
①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普遍延长,如何保持他们退体后的活动水平己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认真思考的问题。
②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
③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活动理论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活动理论提出的基本观点为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所肯定。在老年社会工作者看来,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
(3)连续性理论
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连续性理论看来,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他(她)便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此,每个人不用去适应共同的规范,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来规定标准,这是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基础。
尽管连续性理论看到了个性在人们适应衰老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但过分强调连续性又难免对老年人产生误导。事实上,对生活满意度高的老人常是那些没有拘泥于某种固定生活模式、能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生活方式的人。
(4)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又被称作象征互动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自我概念的。这一理论强调人们赋予符号的那些意义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从符号互动理论又派生出了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①社会损害理论是指,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
②社会重建理论则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
a. 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
b. 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
c. 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5)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