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渤海大学社会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城市化

【答案】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小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亦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推动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是:

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②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③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也是导致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原因。

2. 越轨行为

【答案】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3. 社会组织

【答案】社会组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特定的含义和构成要素。由于这些要素的排列与组合规则不同,使社会组织的类型也千差万别,形成了现代社会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

①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

②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4. 阶层

【答案】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不同的层次在资源的占有和获得机会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反应了社会的不平等。同时,阶级、阶层概念表明,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是一种集体性差别。

5. 情感性互动

【答案】根据互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其性质,可将社会互动分为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情感性互动,是指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互动过程,是人类社会互动中最常见、与人的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互动过程。

6. 功能主义

【答案】功能主义又称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也代表着一种社会学研究的思想潮流,在20世纪的社会研究领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德、帕森斯、默顿等人。结构功能主义者是把社会看作一个类似于有机生命体的一个整体系统,它由各个子系统和具体部分组成,而每个系统和部分又承担着整体社会的一部分功能,正是以这些功能的发挥,使得社会整体得以存在,因此,他们从社会整体存在的必要性出发来分析个体行为和社会制度、社会现象,认为所有社会现象必然是某种功能性的体现,功能主义由此得名。

二、简答题

7. 社会学有哪些主要的理论范式?

【答案】科学中的范式是指为各种模式和理论,包括对立的模式和理论所共同承认的、不言自明的一些信念和假设。社会学主要有以下理论范式:

(1)自然主义或实证主义的社会学

①基本假设: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类似自然现象的规律性; 人是社会的产物。 ②实证主义社会学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类似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学科。它追求的是理论、概念和变数的精确性以及在研究目的和结论上的“价值无涉”。

③主要理论流派包括结构功能主义、冲突学派、交换理论等。

④研究范式表现在,在强调经验材料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重视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力图使社会学的研究通过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化等手段,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目标,进而实现理论知识体系和逻辑一一方法论手段相统一的日的。

(2)人本主义或反实证主义社会学

①在关于人与社会的假设上,人本主义社会学认为,社会是人的产物,社会是与自然界不同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依赖于人们所赋予它的意义。

②人本主义社会学主张,社会学不应当是价值无涉的,而应当体现对人性的关怀; 应当依据人们对社会现象赋予的意义来解释社会现象。

③人流派主要包括社会互动理论、常人方法学、拟剧社会学等。

④人本主义社会学指责实证主义忽略了社会行动者的特殊性、自主性与互为主体性,忽略了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作用,抹杀了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本质区别。

(3)反思性社会学

①假设的焦点是“社会学家的自我形象”,。这部分社会学家所侧重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学这门学科本身的问题:社会学应当做什么? 社会学本身遇到了什么问题? 社会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是什么?

②社会学家所致力的目标之一,就是解决主观与客观、行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的一系列对立。

③在反思性社会学中,对社会学自身的研究和认知、对社会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反思,都是重要的主题。当代社会学家把科学研究过程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加以反思,关注研究对象和研究主体的关系问题,认识到知识生产与学术制度及其他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意识到认识论背后的社会条件。反思性社会学中另外一个重要主题是社会批判。

8. 默顿是如何批评传统功能主义的理论假设的。

【答案】默顿提出,功能分析是社会学解释中的一个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方向,它依赖于理论、方法和资料的结合。但认为以往的功能主义者多偏重于理论解释,忽视了功能分析的力一法问题。功能主义既是解释社会现象的有效理论,也是收集资料的有用方法。因此,默顿从他的中层理论观点出发,强调功能分析在资料收集和理论解释中的实效性。

(1)默顿首先对以往流行的功能主义观点做了澄清。他指出以往的功能主义有三个错误的假定:

①社会的“功能一体性”假定。即认为社会系统对其各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整合性,每一事项或部分都承担特定的功能。但默顿指出:“文化事项是否都一致地对作为一个系统的社会以及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履行功能应是一个经验问题,而不是一个公设”。

②“普遍功能主义”假定。即认为所有标准化的社会或文化事项都履行积极的社会功能。但默顿指出,实际上对不同的系统,社会或文化事项具有不同的功能结果。它们既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或者是无功能的。即强调做净功能分析。

③“不可或缺性”假定。即认为某些事项的功能是不可缺少的,或履行功能的这些社会或文化事项是不可或缺的。但默顿指出,功能需要是经验性和多样性的,实际上存在着“功能选择”或“功能对等”或“功能替代”的情况。

(2)为了使功能分析规范化,默顿提出了功能分析的一套范式,要求澄清如下方面的问题: ①功能归属事项即明确功能分析的对象,这些对象必须是标准化的事项。

②主观意向概念(动机、目的)要求区分主观假设和研究问题,避免混淆作为主观范畴的动机和作为客观范畴的功能。

③客观结果概念(功能、反功能)功能是所观察到的结果,它促进系统的适应或调整; 而“反功能”削弱系统的适应和调整,实际上也可能存在“非功能”的结果,即所考察的事项与系统无关。另外,要求区分“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两个概念,前者是指被人们设想到和认识到的客观结果,而后者是指未被人们想到和认识到的客观结果。

④功能指向单位的概念即功能是针对何类对象或单位的,这些单位有不同层次:个人、群体、社会系统等。

⑤功能需要的概念(需求、前提条件)功能需要是功能分析的重要概念,但也是最含混和有争议的概念。因此,要求区别功能需要的不同类型(普遍的与特定的),确立验证这些功能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