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州大学计算机网络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综合题
1. 什么叫做比特时间,使用这种时间单位有什么好处?100比特时间是多少微秒?
【答案】(1)1比特时间就是发送1比特所需的时间;
(2)这种时间单位与数据率密切相关;
(3)对以太网,100比特时间是10微秒。
2. 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帧定界、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为什么都必须加以解决?
【答案】数据链路层协议有许多种,但有三个基本问题是共同的,即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
(1)封装成帧:在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接收端在收到物理层上交的比特流后,就能根据首部和尾部的标记,从收到的比特流中识别帧的开始和结束。帧定界有利于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差错,若接收到的帧不完整(缺少头部开始符SOH 或传输结束符EOT ),接收方就会将帧丢弃;
(2)透明传输:由于帧的开始和结束标记是使用专门指明的控制字符,因此,所传输的数据中的任何8比特的组合一定不允许用作帧定界的控制字符的比特编码,否则会出现帧定界错误。为此,发送端的数据链路层在数据中出现控制字符时,在前面插入一个转义字符ESC , 接收端的数据链路层在将数据送往网络之前删除这个插入的转义字符;
(3)差错检测:现实的通信链路是不理想的,比特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差错,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在计算机网络传输数据时,必须采用各种差错检测措施。目前在数据链路层广泛使用的是循环冗余校验(CRC )检错技术。
3. 在因特网中将IP 数据报分片传送的数据报在最后的目的主机进行组装。还可以有另一种做法,即数据报片通过一个网络就进行一次组装,试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劣。
【答案】前一种方法对于所传数据报来讲仅需要进行一次分段一次组装,用于分段和组装的
开销相对较小。但主机若在最终组装时发现分组丢失,则整个数据报要重新传输,时间开销很大。
后一种方法分段和组装的次数要由各个网络所允许的最大数据报长度来决定,分段和组装的开销相对较大。但若通过一个网络后组装时发现分段丢失,可以及时地重传数据报,时间开销较前者小,同时可靠性提高。但是并非所有的数据报片都经过同样的路由器,在每一个中间路由器进行组装时可能总会缺少几个数据报片。另外,组装后的分组可能在进入后面网络时分片,这样增加了路由器处理的开销。
4. 为什么RTP 协议同时具有运输层和应用层的特点?
【答案】从开发者的角度看,RTP 应当是应用层的一部分。在应用程序的发送端,开发者必
须编写用RTP 封装分组的程序代码,然后把RTP 分组交给UDP 套接字接口。在接收端,RTP 分组通过UDP 套接字接口进入应用层后,还要利用开发者编写的程序代码从RTP 分组中把应用数据块提取出来。然而RTP 的名称又隐含地表示它是一个运输层协议,因为RTP 封装了多媒体应用的数据块,并且由于RTP 向多媒体应用程序提供了服务(如时间戳和序号)。因此,也可以将RTP 看成是在UDP 之上的一个运输层子层协议。
5. 为什么在ADSL 技术中,在不到1MHz 的带宽中却可以传送速率可以高达每秒几个兆?
【答案】ADSL 技术主要采用离散调制技术,这种技术将正交振幅调制(QAM )和频分复用技术相结合。把1MHz 左右的带宽划分为256个通道,每个通道上采用16QAM 调制技术,这样每个波特可以携带16位数据。通过上述两种技术提高了信道速率,上下行速率的总和可达到15Mb 左右。
依靠先进的编码技术,使得每秒传送一个码元就相当于每秒传送多个比特。
6. 什么叫显式路由选择?它和通常在因特网中使用的路由选择有何区别?
【答案】显式路由选择是指由入口LSR 来确定分组在进入MPLS 域以后的转发路径的工作方式。
显式路由使用流量工程技术或者手工制定路由,不受动态路由影响,路由计算中可以考虑各种约束条件(如策略、COS 等级),每个LSR 不能独立地选择下一跳,而由LSP 的入口,出口LSR 规定位于LSP 上的LSR 。提前为数据分组指明预定义路径,因此不再需要在沿途每一节点上做出路由选择决定。对于通信工程、QoS (服务质量)和防止路由选择循环,显式路由选择很有用。它要求提前建立路径,有些可在IP 网络中用MPLS (多协议标签交换)完成。源路由选择是显式路由选择的一种形式,它是在发送数据分组之前,端系统发现通过网络的路径。
7. 试说明10BASE-T 中的“10”、“BASE ”和“T ”所代表的意思。
【答案】“10”表示10Mbit/s的数据率;
“BASE”表示连接线上的信号是基带信号;
“T”代表双绞线。
8. 试述邮局协议POP 的工作过程。在电子邮件中,为什么必须使用POP 和SMTP 这两个协议?IMAP 与POP 有何区别?
【答案】(1)邮局协议POP 的工作过程:
当收取邮件时,电子邮件软件首先会根据用户名和密码调用DNS 协议对POP 服务器进行IP 地址解析,然后邮件程序便开始使用TCP 协议连接邮件服务器的110端口。当邮件程序成功地连上POP 服务器后,其首先使用USER 命令将邮箱的账号传给POP 服务器;其次再使用PASS 命令将邮箱的密码传给服务器,当完成这一认证过程后,邮件程序使用STAT 命令请求服务器返回邮箱的统计资料,比如邮件总数和邮件大小等;接着UST 便会列出服务器里邮件数量;然后邮件程序就会使用RETR 命令接收邮件,接收一封后便使用DELETE 命令将邮件服务器中的邮件置为删
除状态。当使用QUIT 时,邮件服务器便会将置为删除标志的邮件删除。
(2)使用POP 和SMTP 这两个协议的意义:
POP 协议和SMTP 协议是分别用来收信、发信时使用的协议。也就是说,这两个协议是专门
为接收、发送邮件设计的语言,通过使用POP 和SMTP 协议,可以使接收以及发送邮件变得方便。
(3)IMAP 与POP 的区别:
因特网报文存取协议IMAP 比POP 复杂,虽然都是按照客户服务器方式工作,但还是有很大的差别。①IMAP 是一个联机协议,用户可以在自己的PC 机上操纵ISP 邮件服务器的邮箱,就像在本地操纵一样,因此IMAP 是一个联机协议。在接收邮件的用户PC 机中的用户代理必须运行POP 客户程序,而在收件人所连接的ISP 的邮件服务器中则运行POP 服务器程序; ②在用户未发出删除邮件的命令之前,IMAP 服务器邮箱中的邮件一直保存着。而POP3协议只要用户从POP
POP 服务器就把该邮件删除;服务器读取了邮件,③当用户PC 机上的IMAP 客户程序打开IMAP
服务器的邮箱时,用户就可看到邮件的首部。若用户需要打开某个邮件,则该邮件才传到用户的
计算机上。而POP 服务器只有在用户输入鉴别信息(用户名和口令)后,才允许对邮箱进行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