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通大学艺术学院826中外美术史之中国美术简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迁想妙得
【答案】“迁想妙得”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艺术创作思想,即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必须通过联想、移情、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得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体验、神思交融,由此而达到传神的境界。
2. 《五牛图》
【答案】《五牛图》传为唐代画牛名家韩混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从不同的角度画了姿态各异、神形逼肖的五头牛。近景式构图,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浑然天成:笔法练达流畅,线条富有弹性,力透纸背; 画面简洁,主题突出。
3. 笔墨
【答案】笔墨就是指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语言体系中的关键和枢纽,具体表现在造型、传情和体现等上面。在技法上,笔指“钩、勒、皱、擦、点”等,墨为“烘、染、积、破、泼”等。在理论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映发,完美的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各的艺术效果。笔墨通人性,它们通过之间的相互转换、积渗,能将自然物象同自己的思维、意识状态紧密联系起来,达到一种理想化的认识。
4. 南吉北磁
【答案】南吉北磁是指宋代形成的北有磁州、南有吉州两大民窑体系。吉州窑以烧制黑瓷著称,独创了以剪纸及木叶贴花为装饰的手法。磁州窑以烧制白釉黑花瓷为主,装饰技法以画花、雕釉最为流行,器物黑白对比鲜明,富有强烈、明快的装饰效果。
5. 李叔同
【答案】李叔同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艺术家,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1918年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别度为僧,号弘一法师。李叔同早年的书法由篆入隶,致力于魏碑,颇得《张猛龙》、《始平公造像》体势,体健潇洒,才情毕现。出家后阪依行书,字取长势间架单纯,线条稚拙藏锋,风格平淡、恬静、冲逸,具有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晚年之作愈加笔笔气舒,笔笔锋藏,笔笔神敛,具有敛神藏锋,定慧于心的气韵。音乐作品有《送别歌》、画作有《自画像》。其清净无为的艺术格调恐后人难以企及。
6. 失蜡法
【答案】失蜡法又称蜡模法,是指铸造铜器的一种方法,即先用蜡雕塑成所需器形后翻制成
泥范,再用烘干的泥范铸铜器,可以获得精细的纹饰效果。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蟠馗纹铜尊盘是我国失蜡法铸件精品。
7. 永乐宫壁画
【答案】永乐宫壁画是元代道教壁画的代表。永乐宫位于山西永济县(因建水库今迁丙城),为元代所建,其壁画规模宏伟,形象生动,线描作莼菜条,施以重彩,局部作堆金沥粉,华美异常,可见吴道子画风之影响。
8. 四宁四毋
【答案】四宁四毋是明清之际的著名书法家傅山提出的一个理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傅山书学的核心主张是重视人格、崇尚古朴、追求天然等审美追求,因此,这“四宁四毋”原则不仅是其发自内心的个性要求,更是针对当时书坛盛行的矫揉造作的帖学书风,特别是对赵、董书风的流行而提出反对和批判。他提出的“拙、丑、支离、直率”是他从古籀、篆、隶碑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特点,而“巧媚、轻滑、安排”则是帖学书派的弊病所在。傅山欲以篆、隶碑刻的“拙、丑、支、离、直率”去矫正帖学末流的“巧、媚、轻、滑、安排”。
9. 黄公望
【答案】黄公望为中国元代山水画四家之首,他十分注重师法自然,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他的作品以书法中的草糟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其传世名作是《富春山居图》。该画作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无论布局、笔墨,还是以意使法的运用上,皆令人叹为观止。
10.白描
【答案】白描是一种中国画技法的名称,是一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由宋代李公麟所创。在白画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以不着色彩完全以墨笔线描塑造形象而著称。白描既精密严谨又注重格法技巧,包含人文士大夫的审美情致。这一单纯洗练,朴素优美的艺术形式丰富了民族绘画的技巧。
二、论述题
11.略论什么是“文人画”。
【答案】(1)含义
文人画也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画中流露着浓烈的文人思想。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但是文人画作为正式的名称,是由元代画家赵孟頫提出的。
(2)艺术特点
①题材内容上,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借此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
②思想情趣上,文人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它以画家的主观意向为创作源泉,不专注于形似,其用笔时,自然流畅,意到便成,与自然默契相合、浑化合一,使文人的心灵情感有所寄托。
③笔墨技巧上,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
(3)艺术成就文人画是中国封建社会特定时代下产生的一批特定人群的感情产物,含有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内涵于其中。研究文人画,有助于从深层认识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艺术精神,有助于从整体卜把握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和超前因素。历代文人画中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12.试论《石涛话语录》中所说的“无法乃为至法”这句话。
【答案】《苦瓜和尚话语录》是由中国画“黄山派”的创始人石涛所著的清代绘画理论著作,在中国山水画理论体系占有重要地位。在《话语录》的第三章中,石涛说道:“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1)来源
这里,石涛阐述了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传与禅法时所说的法。即佛之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五灯会元》)
(2)涵义
“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涵义:达到至高境界的人是没有一定的法度的,并非是他们真的没有法度,而是从不拘泥于古人、今人乃至画家本人的既成之法,且重视主观情感的表现和自身的特点出发,这才是最高的法度。
(3)理解
①“有法必有化”
在石涛看来,有“法”必有化,画家既要学习前人的法度规则,但又绝不能受其所囿,离开古人不敢着一笔,应该学法而变法。画家由于自我用我法,不为“法”役,“法”为我“化”,所以能达到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境界。画家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就能进入到一个创作自由的新境界。
②夫画天下之大法
“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工般化。夫画天下之大法也。”
这个“经”字,指的是佛传的经及禅法,“法”字指的是“一画之法”。懂得了这个经,即可改变自己的位置,过去是照摹古人,走别人的路,是受别人的“法权”支配。通晓禅法及“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