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08中国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写实小说
【答案】新写实小说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又称“现代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等。代表作家作品有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塔埔》《一地鸡毛》《单位》,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等。“新写实小说”的正式命名,始于《钟山》杂志1989年第3期上开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在该刊的“卷首语”中,编者对新写实小说的特征作了比较正式的说明。新写实小说的作者们放弃传统现实主义再现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目标,致力于用生活的“平常性”、“平凡性”、“庸常性”来呈现生活。
2. 《青春之歌》
【答案】《青春之歌》是作家杨沫创作的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反映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优秀长篇小说。全书以主人公林道静的遭遇为线索,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动荡时代为背景,以党领导的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描写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的觉醒和分化,深刻揭示了那个时代革命知识分子成长的历史道路,从而表现了极其深刻的思想主题:一切追求光明和进步的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同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勇敢地投入到时代的革命斗争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3. “双百”方针
【答案】“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是发展、繁荣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由毛泽东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百花齐放是一种发展艺术的方法,百家争鸣是一种发展科学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在坚持政治标准的前提下,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流派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讨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自由讨论和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式去解决。
4. 新历史小说
【答案】新历史小说是指始于80年代中后期的一种小说形态,直到90年代初才被命名与确认。新历史小说摈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二元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挖掘传统历史文化对现时的影响,整合积极精神因素,塑造民族意识,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它的抒写是反传统的,作家们将历史当做意念中的历史,按自己的理解篡改历史,充分发挥想象之能事以虚构故事,历史变成一个标志,一个符号,它的真实性不复存在。代表作
品有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等。
5. 《再批判》
【答案】《再批判》是指刊登于1958年1月26口出版的《文艺报》第二期上的特辑。它批判了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在医院中》,萧军的《论同志之“爱”与“耐”》,罗烽的《还是杂文时代》,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等作品,并指出丁玲、萧军、艾青等“右派”早在延安就“勾结在一起,从事反党活动”,是“以革命者的姿态写反革命的文章”。这场“再批判”还波及到对秦兆阳、钱谷融、刘宾雁、王蒙、刘绍棠等的理论和创作的批判。《再批判》的批判采取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方法,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严重压制了文艺创作的独创性和积极性,是1957年反右斗争的延续和发展。
6. 《山上的小屋》
【答案】《山上的小屋》最早刊登在《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上,是残雪的代表作,也是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先锋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残雪是具有鲜明个性化创造风格的作家,她着眼于深层的精神世界,不断开拓和挖掘,在中国文学界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山上的小屋》中,残雪用一种怪诞的视角描述了一个梦幻的境界,这个梦中世界是生活的原生态在时代缩影下的扭曲体现,而小屋这一意象正是残雪通过梦幻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的媒介。
7. 文革手抄本小说
【答案】文革手抄本小说是文革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学现象。当时,只有少量书籍允许出版,但有一批以侦破和反特故事为主的手抄本文学在地下流传,集中于1974~1975年。流传最广的作品是张扬的《第二次握手》。手抄本小说一方面受热烈欢迎,广泛流传,另一方面因其对于爱国的知识分子、科学界的权威肯定,对周恩来等政治人物歌颂性叙述,被当时的政权看作是流毒全国的反动小说。手抄本小说在文革后公开发表,都经过修改或重写,无沦是其内容还是发表形式,事实上都已失去了本来面貌。手抄本的出现,实际上是对“四人帮”文化专制的一种叛逆行为。除了阅读所带来的欢愉,它更是一种群体劳动,一种自由的文学创作,一种精神上突破禁忌的地下探索。
8. 十七年文学
【答案】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文学的特点主要有:
①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
②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
③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这个时期的少数作品艺术性并小高,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呈现程式化倾向。
9. 政治抒情诗
【答案】政治打情诗是打情诗的一种,是当代政治与文学特殊关系的产物。诗作者往往以“阶级”的(或“人民”的)、社会集团的代言人身份出现。政治抒情诗既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色彩,又有抒情诗的特点。它以真实而强烈的感情,具体而鲜明的形象,生动而深刻的语言,直接地触及时事,表现重大社会问题。它是诗与政论的巧妙结合,是诗意与哲理的水乳交融。代表诗人及作品主要有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10.《纪要》
【答案】《纪要》是指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政治文件。1966年2月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参加者有张春桥与部队文化部门的几人,会后整理出《纪要》。《纪要》认为,1949年后文艺界“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结合”。《纪要》列举文艺界的“黑八论”。1979年5月3日,中共中央撤消了《纪要》。
二、简答题
11.简述“陈灸生系列”中高晓声对陈负生性格的塑造和发展。
【答案】“陈灸生系列”包括《“漏斗户”主》《陈负生上城》《陈灸生转业》《陈灸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灸生出国》。陈灸生是高晓声着力塑造的一个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既凝聚着农民的传统美德,折射出新时期农民的深刻变化,同时,还承受着因袭的心灵重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国民性的深深忧虑和严肃思考。
(1)“陈奥生系列”中高晓声对陈焕生性格的塑造
①《“漏斗户”主》中的陈负生
陈灸生具有勤劳、善良、憨实、厚道、质朴等美好品格。《“漏斗户”主》中的陈负生,虽然“饿得头昏目眩”但他的“脊梁骨仍然是挺着的”,而且“干起活来,像青鱼一样,尾巴一扇,向前直窜,连碰破头都不管。”不心疼力气,不耍滑偷懒。他相信“共产党能够使他们的生活好起来”。政策调整后多分了粮食,本来是自身的劳动所得,还感动得泪流满面,以为是别人赐给他的,足见其善良厚道的一面。
②《陈灸生上城》中的陈奥生
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奥生,美好品格仍未改变,卖油绳不搞投机取巧,全靠自家的原料和手艺,而且徒步上城出售。他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相信会越来越好”,对党的干部吴书记在他生病之际的“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感激得“流出晶莹的泪珠。”
③陈奥生性格的塑造
作为从特定历史环境中走出来的传统农民,陈灸生的血液里还流淌着旧时代的遗传基因,他的身上还残存着极“左”路线的长期统治造成的奴性、愚味、自卑自贱,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目光短浅和阿Q 式的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等弱点。
(2)“陈奥生系列”中高晓声对陈焕生性格的发展高晓声1980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陈奥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