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08中国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女性诗歌”

【答案】“女性诗歌”是女诗人基于女性意识观照下创作的诗歌作品。当代女性诗歌产生于70年代末,繁荣于80年代中后期。主要诗人有林子、汤亚平、伊蕾等,其中舒婷和翟永明最具代表性。女性诗歌的主要特点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醇:对女性生命体验的密切关照:黑夜及与黑色相关的意象的大量运用:自白的叙述方式。

2. 《关汉卿》

【答案】《关汉卿》是中国现代剧作家田汉写于1958年的一部话剧。最初刊于《剧本》1958年第5期,同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剧本以《窦娥冤》的写作和上演为线索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了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艺术形象。在描写主要人物关汉卿宁折不弯的精神之外,剧本还描写了嫉恶如仇的朱帘秀、诙谐风趣的王和卿、侠肝义胆的王著等人物来映衬主要人物,也写了投机取巧、见风使舵的歹人叶和甫来作对照。剧本体现了田汉炽热的诗情,执著的正义感和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

3. 《望星空》

【答案】《望星空》是现代著名诗人郭小川于1959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的诗歌,是其代表作品之一,全诗共4章,230多行,以曲折、形象的艺术手法,歌颂了人定胜天的伟大力量,歌颂了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迎难而上,去建设美好、幸福的人间天堂的时代主题。《望星空》是郭小川抒情诗篇中最富有艺术个性的力作之一,是诗人运用艺术上的抑与扬、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以取得出人意料、别开生面的抒情效果的成功尝试。

4. 新历史小说

【答案】新历史小说是指始于80年代中后期的一种小说形态,直到90年代初才被命名与确认。新历史小说摈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二元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挖掘传统历史文化对现时的影响,整合积极精神因素,塑造民族意识,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它的抒写是反传统的,作家们将历史当做意念中的历史,按自己的理解篡改历史,充分发挥想象之能事以虚构故事,历史变成一个标志,一个符号,它的真实性不复存在。代表作

品有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等。

5. 新诗潮

【答案】20世纪7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大批的优秀青年诗人,他们对当代诗歌传统规范进行挑战,先后大量发表了当时无法让“正规”诗坛接受的充满新风格的诗。他们通过创作诗歌来反思人的本质问题,以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他们由地下秘密写作、交流转入公开写作和集会活动,形成了一个新诗潮诗歌运动。以朦胧诗为主的新诗潮诗歌运动在70年代末“思想解冻”后逐渐进入高潮时期,其标志便是1979年3月号《诗刊》上北岛短诗《回答》的发表。随着《回答》一诗的发表,“朦胧诗”开始由地下状态进入公开状态,新诗潮诗人不仅很快占领了各种文学报刊的主要版面,他们还创办了自己的民间诗歌刊物《今天》,推出了一批优秀诗人的作品,如比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严力等。

6. 骆一禾

【答案】骆一禾是当代著名诗人,著有巨制长诗《世界的血》《大海》等。骆一禾抒情诗的主题基本上表现为对于爱、生命、青春的肯定和赞美,而他的长诗则反映了一种整体性的建构努力。骆一禾将长诗的实践建立在对于世界、人类及民族历史等因素的总体把握之上。他是海子诗歌一卓越的阐释者,对于中国诗歌的前景和诗人的任务,他提出了“修远”的命题,显示了诗人宏阔的历史视野与深邃而沉潜的人格品质。

7. 文革手抄本小说

【答案】文革手抄本小说是文革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学现象。当时,只有少量书籍允许出版,但有一批以侦破和反特故事为主的手抄本文学在地下流传,集中于1974~1975年。流传最广的作品是张扬的《第二次握手》。手抄本小说一方面受热烈欢迎,广泛流传,另一方面因其对于爱国的知识分子、科学界的权威肯定,对周恩来等政治人物歌颂性叙述,被当时的政权看作是流毒全国的反动小说。手抄本小说在文革后公开发表,都经过修改或重写,无沦是其内容还是发表形式,事实上都已失去了本来面貌。手抄本的出现,实际上是对“四人帮”文化专制的一种叛逆行为。除了阅读所带来的欢愉,它更是一种群体劳动,一种自由的文学创作,一种精神上突破禁忌的地下探索。

8. 革命历史小说

【答案】革命历史小说是指上世纪50至60年代出现的小说创作潮流。它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特指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产生的作品,代表作有“三红一青”,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

9. 九叶派诗人

【答案】九叶诗派是指20世纪中国的一个现代诗流派,又称九叶诗人。曹辛之、辛笛、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提、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九人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而得名。九叶诗派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追求“新诗戏剧化”,主张“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在诗歌艺术上,他们坚决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而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

10.印家厚

【答案】印家厚是池莉的成名作中篇小说《烦恼人生》中的主人公,也是新写实小说一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小说中,池莉以其特有的女性视角,写出了平凡的男性,并从平凡中深入挖掘,再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市民型男性形象。印家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平凡生活中的奋斗精神、梦与现实的理智选择以及“忍”与“和”的生活哲学。《烦恼人生》中,池莉对印家厚的平凡人生的描述、体验、认同,明确展示自己的市民化立场。印家厚代表着最广大民众的心灵的声音,虽然平凡,却有着平凡中的奋斗。

二、简答题

11.简述“寻根文学”中阿城、韩少功、王安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艺术表现方式的异同。

【答案】(1)“寻根文学”中阿城、韩少功、王安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①阿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寻根”在阿城的作品中,主要表现为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想的精神,作为人对世俗生活超越的凭借,更多地体现了道家的文化内涵。

《棋王》的主人公王一生有着执著于心灵自由的追求。其精神境界的内涵,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的色彩:在乱世中崇尚淡泊; 身处俗世,不耻世俗,但又超越世俗,也超越痛苦。作品中流露出对朴素、本源推崇的生命意识,以及推崇直觉体验的感知方式。

②韩少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韩少功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作家的责任,就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民族的自我’”。

中篇《爸爸爸》的人物丙患,是个永远长不大,却也死不了的白痴、侏儒。他生活在愚昧、耀靛的环境中,长相丑陋,思维混乱,言语不清,行为猥琐。这些是作为民族文化“劣根性”的象征物来创造的。滞重、古朴的叙述语调,和阴郁、压抑的总体气氛,显示了对于这一衰败腐朽的“种族”的悲观。

③王安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王安忆的《小鲍庄》是其作品中“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文章借对一个虚化时间特征的小村庄的描述,表现对儒家文化的“仁义”,以及这种精神崩溃的理解。

80年代末开始,她的《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等,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