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之中国近代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第一流人才内阁
【答案】第一流人才内阁是民国初年北京政府的熊希龄内阁。1913年7月,袁世凯任命进步党议员熊希龄为内阁总理。9月,内阁组成,只有司法、教育、农商等少数总长职位由进步党人梁启超、汪大燮、张春等分别担任,而陆军、内务、外交等重要部门则牢牢掌握在袁世凯的嫡系军阀、官僚手中。由于梁启超等人都是社会名流,这个内阁被人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
2. 《中外纪闻》
【答案】《中外纪闻》是清末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第一份报纸。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双日刊。随着变法思想的传播,《万国公报》不久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维新变法的宣传媒介和舆论工具,《中外纪闻》在北京的一部分官员和士大夫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896年停刊。
3. 癸卯学制
【答案】癸卯学制指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不仅制定了从蒙养院、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直至通儒院的普通教育体制,还制定了初级师范学堂到优级师范学堂的师范教育体系,以及从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到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的实业教育体系。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堂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初步建立起来了。癸卯学制施行至1911年辛亥革命止。
4. 《新学伪经考》
【答案】《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维新变法而编撰的重要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认为,①自东汉以来被奉为经典的《古文尚书》、《左氏春秋》等古文经,都是刘歆伪造事实,是王莽“新朝”之学,与孔子无涉,应称“新学”;②后来被称为“汉学”的贾逵、马融、许慎、郑玄之学,也不是“汉学”,而是“新学”;③宋人所尊崇的经书也多是“伪经”,而不是孔子之经。康有为这种论断,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而是在为维新变法制造理论根据。
5. 永安建制
【答案】永安建制是指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相继建制订各种制度。主要内容:①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②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③严禁私藏金银财物;令人民蓄发;④刊行官方文书。太平天国的中央政权组织初步形成,这对于加强领导,发展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6. 《新青年》
【答案】《新青年》是1915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月刊。原名《青年杂志》,后改称《新青年》。它宣传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宣传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宣传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到五四运动后期,《新青年》以宣传马列主义为主,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理论条件。《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7. 训政时期纲领
【答案】训政时期纲领是国民党结束军政实行训政之后的施政准则。1928年10月,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六条,作为约法未制定之前的施政准则。训政纲领规定政权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之;闭会期间由国民党执行委员会执行之;训练国民逐渐推行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政权”;国民政府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会拥有训政时期大政方针的决策权;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解释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等。
8. 改组派
【答案】改组派是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影响较大的一个政治反对派,全称为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主要发起人为陈公博、顾孟余等,标榜“恢复1924年国民党改组精神”。1928年会后,汪精卫集团在争夺南京国民政府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失败。5~6月,陈公博、顾孟余在上海创办《革命评论》、《前进》等杂志,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号召,重新制订纲领,改组国民党。1931年汪精卫宣布改组派解散。
二、论述题
9. 试述1946年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原因及意义。
【答案】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是指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召开的由国民党、共产党、其他党派和社会贤达四方面代表参加的协商国是的会议。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与斗争,会议就政府组织问题、军事问题、施政纲领问题和国民大会问题等达成协议。政协会议期间,国共两党确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但会议协议很快被国民党破坏,未能实施。
(1)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原因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之所以能够召开,直接原因是这次大会是国共两党重庆谈判达成的《双十协定》的协议,深层次原因则是与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的。
①国际形势:
a.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巩固并扩大,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老的世界殖民体系日益瓦解,和平、民主、民族解放成为世界的主潮流。
b. 资本主义阵营发生重大变化,德、意、日被打倒,英法受到严重削弱,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它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在世界建立统治地位。为控制中国,美国积极支持中
国在蒋介石主持下建立统一政权,极力推动政协会议召开。
②国内形势:
a. 主要矛盾转变: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与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
的主要矛盾。但战争并非不可避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都反对战争,并为此进行了积极努力。
b. 蒋介石虽然坚持独裁内战方针,但因为国际、国内都反对内战,发动内战不得人心,所以蒋介石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邀请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2)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意义
历时22天的政协会议,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与斗争,终于迫使蒋介石签订了《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和平建国纲领》、《关于国民大会的协议》、《关于宪章问题的协议》、《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等五项协议。这些协议虽然还不是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纲领,但它否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政治制度,否定了国民党的反人民的内战政策,迫使国民党承认党派存在的合法性和各党派的平等地位,确定了民主改革的总方向。所有这些都是符合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愿望的,代表当时人民利益的,是人民民主势力的胜利。通过会议,共产党在政治上占了主动,蒋介石国民政府如果违背协议发动内战,就将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地位。
10.简要论述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答案】(1)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红色政权区域虽然处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但它的长期存在并日益发展是可能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了各派军阀间的连续不断的战争。这种白色政权间的分裂和战争,使反动统治出现缝隙,给红色政权的发生和坚持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还有四个条件:a.1926年和1927年革命影响的遗留;b. 全国革命形势的必然发展;c.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d. 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②红军和红色区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③共产党必须确立“工农武装割据”的总体观念,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的这些论述,把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革命实践,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随着革命实践经验的丰富,毛泽东又把“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推向前进。到苏维埃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初期,他进一步完整地论述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先占农村、后占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问题。
11.简要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