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华大学F1205中国史专题之中国近代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五口通商附贴善后条款》
【答案】《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是《南京条约》的补充条款,又称中英《善后事宜清册附粘和约》。鸦片战争后,英国利用清政府对国际惯例和自己利益的无知,引诱清政府就通商口岸的各项制度继续谈判。1843年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公使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该条约,13款,附《小船定例》3款,共16款。主要内容是:①“片面最惠国”待遇,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给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国都可以“一体均沾”,而中国却不能从英国得到对等的权利。这项规定为英国和其他国家相互援引,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权益。②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永久居住。侵略者以此为借口,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成为他们侵略中国的据点和“国中之国”。另外,为夺取更多权益,英国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作为《虎门条约》的一部分。英国从中取得了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等侵略权益。《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司法权益,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后果。
2. 《(共产党人)发刊词》
【答案】《(共产党人)发刊词》是毛泽东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政治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为党建刊物《共产党人》写的著名发刊词。发刊词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8年以来在党的建设上的历史,提出了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泛群众性以及在政治、思想、组织上完全巩固的中国共产党。第二部分是主要阐述了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各自的基本问题之间其相互关系。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共产党人)发刊词》总结了共产党十几年的历史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
3. 朝贡体系
【答案】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首次以文字规定了中国和外国平等往来,朝贡体系的基础开始动摇。1871年,中国清朝政府虽然一再以“大信
,不约”为借口拒绝同曾经的朝贡国日本签订平等条约,但是最后仍然被迫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
朝贡体系开始破裂。随着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签定,朝贡体系
内最后的成员越南和朝鲜也脱离了这一体系,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4. 《天津条约》
【答案】《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6月26日和27日,,桂良、花沙纳同英、法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有:①英、法公使驻北京;②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地为通商口岸;③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传教和通商;外国商船自由航行长江各口岸;④修改关税税则;⑤中国向英国、法国分别赔款银400万两和200万两。⑥同时规定,条约的批准书一年以后在北京互换。《天津条约》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5. 昆仑关之战
【答案】昆仑关之战是指1939年中国军队在桂南对日军发动的一次反击作战。日军为切断桂越国际交通线并在南宁地区开辟航空基地,于1939年攻占昆仑关要地。中国政府部署桂南大会战,决定以昆仑关为重点战场开始反攻。白崇禧指挥中国军队开始总攻击,其中第五军向昆仑关进攻,迫使日军向核心阵地撤退;郑洞国荣誉第一师夺取东面高地,将该地日军守备队歼灭;日军驰援昆仑关,遭第五军攻击,伤亡惨重;中国军队攻克昆仑关。此战役为中国军队自抗战以来第一次采取诸兵种协同作战,最终取得了昆仑关大捷,并为桂南会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6. 百日维新
【答案】百日维新是19世纪末清政府进行的维新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即日开始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反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其主要内容有:①经济方面:a. 设立农工商局,提倡开办实业;b. 设立铁路、矿产总局,修
c. 设立全国邮政局,d. 改革财政,筑铁路,开采矿产;裁撤驿站;编制国家预算。②文化教育方面:a.
改革科举制度;b. 设立学校,在北京创办京师大学堂,派人出国留学;c. 提倡学习西学,设立译书局。③军事方面:设厂制造军火,精练海陆军。④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新政范围很广泛,对旧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并且开始推行某些新制度。
7. 马嘉理事件
【答案】马嘉理事件是指1875年英国在我国云南制造的边境事件,又称滇案。1875年2月,马嘉理带领武装“探路队”由缅甸闯入云南,没有和地方官协商就强行入境,并扬言要进攻腾越城。腾越地区人民在云南边境杀死了马嘉理。1876年,英国借此事强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
8. 《旅大租地条约》
【答案】《旅大租地条约》是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租借旅顺大连的条约,原称《中俄会订条约》。1897年12月,俄国出兵强占了旅顺口和大连湾。1898年3月27日,中俄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并于5月7日订立《续立旅大租地条约》,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
租期25年,在租期内完全由俄国管辖。俄国还获准修筑中东铁路支线,把中东铁路和旅顺、大连湾连接起来,并规定支线所经地区的铁路权利不得让与他国。次年,俄国又擅自把租借地改为“关东省”,设首席长官管理行政,把势力范围扩大至东北全境。
二、论述题
9.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特点。
【答案】(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国际、国内形势及各方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①共产国际转变了关于中国革命的方针策略。1935年7月召开的共产国际七大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问题。1935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3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通过了《关于中国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对苏维埃运动政策做出适时调整,中心任务是组织全民抗战,从苏维埃运动策略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转变。
②中国共产党人适时作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调整。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强调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9月,中国共产党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1937年2月,中共中央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前夕致电国民党,提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五项要求。1937年7月15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付蒋介石。
③国民党方面也转变其对日立场及对共产党人的态度。从1935年10月开始,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频繁接触并展开外交谈判,也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主要负责人建立联系。在1935年1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表示“和平未到完全绝望的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绝不轻言牺牲”。在1936年7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表示“中央对于外交所抱的最低限度就是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任何国家要来侵害我们的领土主权,我们绝对不能容忍”。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迫使蒋介石做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主张的决议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④1937年2~9月,国共两党先后举行多次谈判。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公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标志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在于其全民族性。以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支军队合作为基础,双方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与合作的具体组织形式。国民党在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的同时,并没有承认两党的平等地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