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开大学904管理综合之微观经济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垄断竞争厂商之间一般不愿意进行价格竟争而宁肯进行非价格竞争?
【答案】(1)垄断竞争厂商的产品之间有较人的替代性,因而其需求的价格弹性较高,需求曲线接近于水平线。根据斯威齐模型可知,当垄断竞争厂商提高价格时,如其他厂商不跟着提价,他的销售市场会大幅度缩小,使利润反而减少; 反之,当垄断竞争厂商降价时,其他厂商也跟着降价,他的销售量只会稍有增加,因此,垄断竞争厂商之间一般不愿意进行价格竞争,而宁可进行非价格竞争。
(2)价格竞争虽然能使一部分厂商得到好处,但从长期看,价格竞争会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降,最终使厂商的利润消失。另外,政府可能会通过法律或管制的手段来对价格竞争进行干预。
(3)非价格竞争指在垄断竞争市场上,由于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都是有差别的,垄断竞争厂商往往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商标和包装、改善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增加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依赖程度,加强了产品的垄断程度,扩大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获得最大的利润。 非价格竞争的内容要比价格竞争广泛和复杂得多,在采用非价格竞争中,在取得效果与采取行动之间有一个时滞,小会迅速收到效果,作用也不太猛烈,竞争对手对这种竞争方式也不宜觉察到。因此,一个企业一旦通过非价格竞争取得一定效果,其对手就很难再回复到原有的市场份额,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更多资金。
2. 试述完全竞争厂商及市场在存在和不存在行业调整情况下的要素需求曲线。
【答案】(1)在完全竟争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随着要素价格的下降,厂商对要素的需求量将增加。
(2)如果不考虑厂商所在行业中其他厂商的调整,则该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就恰好与其边际产品价值VMP 曲线重合。
(3)如果考虑厂商所在行效中其他厂商的调整,则该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将不再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这是因为,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如果整个行业所有厂商都调整自己的要素使用量,从而都改变自己的产量的话,产品的市场价格就会发生变化。产品价格的变化会再反过来使每一个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发生变化。于是,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将不再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在这种情况下,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称之为“行业调整曲线”。行业调整曲线仍然向右下方倾斜,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陡峭一些。
(4)在完全竟争条件下,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等于所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行业调整曲线)的水平相加。
3. 在货币政策博弈中,博弈双方货币当局和工会的策略分别是:是否增加货币供给和是否提高工资。其支付矩阵(用货币测度的好处)如表所示。
表货币政策博弈
说明:
(l )单期静态博弈的结果。
(2)根据跨期博弈讨论“规则”及其信誉。
,这是一个纳什均衡,对应的支【答案】(l )单期静态博弈的结果为(增加工资,增加货币供给)
付为(2,2)。
工会增加工资,政府增加货币供给,政府得益为2; 政府不增加货币供给,政府得益为l 。工会不增加工资,政府增加货币供给,政府得益为8; 政府不增加货币供给,政府得益为6。因此,无论工会增加工资与否,政府的最优策略都是增加货币供给,于是可以肯定政府会增加货币供给。 面对政府增加货币供给,工会的最优策略就是增加工资。所以,在货币政策博弈中,单期静态博弈的结果就是,政府增加货币供给,工会增加工资。此时政府、工会得到的支付都不是最大的。 (2)在动态博弈的条件下,参与者的策略选择是相互影响的,由于博弈参与者的行动有先有后,后行动者又能观察到先行动者的行为,其间就会产生一个可信性问题。后行动者可以承诺采取对先行动者有利的行为,也可以威胁先行动者,以使先行动者不得不采取对后行动者有利的策略。承诺与威胁就存在一个可信性的问题。
在跨期博弈中,如果政府和工会信誉良好,且与工会约定不增加货币供给,工会不增加工资,一旦一方违约另一方必然采取相反的策略,这样会使得双方选择(不增加工资,不增加货币供给)的策略组合,此时的支付组合为(6,6)。一旦有一方(如政府)擅自违反约定增加货币供给,则在以后的博弈中,工会很难再相信政府的承诺,不论政府如何保证不会增加货币供给,工会都会选择增加工资的策略组合,即政府的信誉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因此博弈双方良好的信誉有利于摆
,但信誉是脆弱的,一旦受损又将陷入使双方都不利的困境。 脱“囚徒困境”
4. 根据序数效用论者关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1)如果,消费者应该如何调整两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为什么?
(2)比较基数效用论者与序数效用论者关于消费者的均衡条件。
【答案】(1)序数效用论者认为,在两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和偏好给定的前提下,
如果
,则消费者增加商品1的需求量,减少商品2的需求量,便可增加效用水平。如图所示,在F 点,无差异曲线I 1的斜率绝对值MRS 12大于预算线AB 的斜率绝对值
。此时,消费者只需
从F 点出发,沿着预算线AB 通过增加商品1的数量和减少商品2的数量,就可以增加效用水平,直至达到无差异曲线I 2和预算线AB 的切点E ,即有
,从而实现最大效用。
消费者均衡及其调整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调整背后的经济原因,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譬如,
一方面,不等式左边,表明,在消费中,该消费者的主观偏好表现为此时减少两单
可以解读位商品2并同时增加一单位商品1就能保持效用水平不变; 另一方面,不等式右边
为,在市场上,两种商品的价格均为1,即两商品按市场价格的客观交换比例是1:1,因此,消费者在市场上放弃两单位商品2就可以换取两单位商品1。综上所述,在收入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只需在市场上用两单位商品2换取两单位商品1,便可在消费过程中提高效用水平。其理山是,根据该消费者的主观偏好,既然该消费者减少两单位商品2时仅需增加一单位商品1就能保持效用水平不变,那么,现在消费者在市场上能够用两单位商品2换得两单位商品1,从而使得自己能够增加两单位商品1的消费,他的效用水平自然也就增加了。
类似地,如果,则消费者减少商品1的需求量,增加商品2的需求量,便可增加效用水
。此时,平。图中,在G 点,无差异曲线I 1的斜率绝对值MRS 12小于预算线AB 的斜率绝对值
消费者只需从G 点出发,沿着预算线AB 通过减少商品1的数量和增加商品2的数量,就可以增加效用水平,直至达到无差异曲线I 2和预算线AB 的切点E ,即有 ,从而实现最大效用。(2)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于各自对“效用”衡量标准,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采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在两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和收入给定的前提下,基数效用论者使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得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
得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 ; 序数效用论者使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虽然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使用的分析方法、理论体系和得到的结论均不相同,但是,只要稍加推导就可以发现,两者的均衡条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具体推导如下:序数效用论者效用最人化的均衡条件
为,其中等式左边的边际替代率可以扩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