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之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某计算机存储器按字节编址,主存地址空间大小为64MB ,现用4Mx8位的RAM 芯片组成32MB 的主存储器,则存储器地址寄存器MAR 的位数至少是( )。
A.22位 B.23位 C.25位 D.26位 【答案】D
【解析】虽然实际的主存储器(RAM 区)只有32MB , 但不排除还有ROM 区,考虑到存储器扩展的需要,MAR 应保证能访问到整个主存地址空间。因为主存的地址空间大小为64MB ,所以MAR 的位数至少需要26位。
2. 下列选项中,用于提高RAID 可靠性的措施有( )
ⅠⅡⅢⅣ. 磁盘镜像 Ⅱ. 条带化 Ⅲ. 奇偶校验 Ⅳ. 增加Cache 机制 A. 仅Ⅰ、Ⅱ B. 仅Ⅰ、Ⅲ C. Ⅰ、Ⅲ和Ⅳ D. 仅Ⅱ、Ⅲ和Ⅳ 【答案】B
【解析】能够提高RAID 可靠性的措施主要是对磁盘进行镜像处理和进行奇偶校验。其余选项不符合条件。
3. 假定不采用Cache 和指令预取技术,且机器处于“开中断”状态,则在下列有关指令执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每个指令周期中CPU 都至少访问内存一次 B. 每个指令周期一定大于或等于一个CPU 时钟周期 C. 空操作指令的指令周期中任何寄存器的内容都不会被改变
D. 当前程序在每条指令执行结束时都可能被外部中断打断 【答案】C
【解析】本题涉及的概念比较多。首先,如果不采用Cache 和指令预取技术,每个指令周期中至少要访问内存一次,即从内存中取指令。其次,指令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每个指令周期总大于或等于一个CPU 时钟周期。第三,即使是空操作指令,在指令周期中程序计数器PC 的内容也,为取下一条指令做准备。第四,如果机器处于“开中断”状态,在每条会改变(PC 值加“1”)
指令执行结束时都可能被新的更高级的中断请求所打断。所以应选择选项C 。
4. 站点A 、B 、C 通过CDMA 共享链路,A 、B 、C 的码片序列(chippingsequence )分别是(1, 1,1, 1),-1,1,-1), 若C 从链路上收到的序列是,、(1和(1, 1,-1, -1)(2, 0, 2, 0, 0, -2, 0, -2, 0, 2, 0, 2)则C 收到A 发送的数据是( )
A.000 B.101 C.110 D.111
【答案】B
【解析】用A 的码片与信息做内积运算
5. 运算型指令的寻址与转移性指令的寻址不同点在于( )。
A. 前者取操作数,后者决定程序转移地址 B. 后者取操作数,前者决定程序转移地址 C. 前者是短指令,后者是长指令 D. 前者是长指令,后者是短指令 【答案】A
6. 单级中断系统中,中断服务程序内的执行顺序是( )。
I 保护现场;II 开中断;III 关中断;IV 保存断点;V 中断事件处理;VI 恢复现场;VII 中断返回
A.I →V →VI →II →VI B.III →I →V →VII C.Ill →IV →V →VI →VII D.IV →I →V →VI →VII 【答案】A
【解析】程序中断有单级中断和多级中断之分,单级中断在CPU 执行中断服务程序的过程中不能被打断,即不允许中断嵌套。保存断点与关中断的任务是由硬件(中断隐指令)完成的,所以在单级中断系统中,中断服务程序内应完成的任务有:①保存现场;②中断事件处理;③恢复现场;④开中断;⑤中断返回。
7. 为了便于实现多级中断,保存现场信息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 )。
A. 通用寄存器 B. 堆栈 C. 存储器 D. 外存 【答案】B
8. 进程P0和P1的共享变量定义及若进程P0和P1访问临界资源的类C 伪代码实现如下:
则并发执行进程:P0和P1时产生的情况是( )。 A. 不能保证进程互斥进入临界区,会出现“饥饿”现象 B. 不能保证进程互斥进入临界区,不会出现“饥饿”现象 C. 能保证进程互斥进入临界区,会出现“饥饿”现象 D. 能保证进程互斥进入临界区,不会出现“饥饿”现象 【答案】D
【解析】这是皮特森算法
的实现,保证进入临界区的进程合理安全。该
算法为了防止两个进程为进入临界区而无限期等待,设置变量turn ,表示不允许进入临界区的编号,每个进程在先设置自己标志后再设置turn 标志,不允许另一个进程进入,这时,再同时检测另一个进程状态标志和不允许进入标志,这样可以保证当两个进程同时要求进入临界区时只允许一个进程进入临界区。保存的是较晚的一次赋值,则较晚的进程等待,较早的进程进入。先到先人,后到等待,从而完成临界区访问的要求。
9. 下列数中最小的数为( )。
A.
C.
D. 【答案】C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