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概化理论D 研宄的目的是什么?D 研宄怎么进行?

【答案】D 研宄称为决策研究。D 研宄的目的是利用G 研宄的结果数据,在原设计的测验情境关系范围之内,分析比较各种可能的测验方案,测验工作者可以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可能的实施条件优选实际测验方案。

(1)D 研宄最终提供的是各种测验方案下的测验误差估计值。所谓各种测验方案都是在原设计方案采集的数据范围内,对测验情境关系做出各种不同的调整而得到的。

(2)D 研宄给出了两个比较优劣的误差指标:一个称作相对误差方差,一个称作绝对误差方差。相对误差方差是所有与测量目标有关的交互效应方差之和,绝对误差方差是除测量目标效应方差之外的所有方差之和。

(3)在误差指标的基础上,D 研宄进一步给出了测验精度的两个综合指标:G 系数和系数,这两个系数

类似于经典理论中的信度,只是在概化理论中,同一测量目标可以有好多个测验信度,信度可随着测验的性质不同而不同,也随着测验情境关系的不同而不同。

(4)概化理论的效度可以在原测量设计的测验情境关系下,在D 研宄中应用G 研宄结果直接计算求取。若记和分别为i 侧面和〇侧面拟采用的新的水平数,以大写字母表示新的测验情境,则新情境下各期望均方的估计公式如下:

最后计算新测验情境下各误差方差和信度系数:

真分数方差:

相对误差方差:

绝对误差方差:

概化系数:

依存系数:

(2)依据所求的各种新测验情境关系下的误差方差和信度系数,就可以优选测验方案。

2. 什么是测量效度?它与信度的关系怎样?

【答案】(1)测量效度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是测量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综合反映。一组测验分数的总变异包括3部分:

①真实的(稳定的)、与测量目的有关的变异;

②真实的、但出自无关来源的变异;

③随机误差的变异。

在测量理论中,效度被定义为:在一列测量中,与测量目的有关的真实变异数(由所要测量的变因引起的有效变异)与总变异数(实得变异数)的比率,即:

这里单位代表测量的效度系数,代表有效变异数,代表总变异数。

(2)测量效度与信度的主要关系

①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

②测验的效度受它的信度制约。

3. 测验分数为什么要合成?说明合成测验分数的主要方法。

【答案】使用测验时,需要将几个分数或几个预测源组合起来获得一个合成分数或做出总的预测。包括项目的组合、分测验或量表的组合、测验或预测源的组合等。

(1)测验分数合成的原因

测验分数要合成是因为测验施测以后,将受测者的反应与答案作比较即可得到每个人在测验上的分数,这种直接从测验上得到的分数是原始分数。它本身没有太大的意义。而为了使原始分数有意义,同时为了使不同的原始分数可以比较,必须把它们转换成具有一定的参照点和单位的测验量表上的数值。通过统计方法由原始分数转化到量表上的分数称为导出分数。有了导出分数,才能对测验结果作出有意义的解释。

(2)合成测验分数的主要方法

①临床判断。研究者根据直觉经验,主观地将各种因素组合以得出结论或预测的方法。其优点是能从整体上对各因素加以综合考虑,考虑到了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同时,也能考虑到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其缺点是主观加权可能受判断者的偏见的影响,不够客观,没有精确的数量指标,判断者需要受过训练并具有丰富的经验。

②推理方法。不考虑各个变量之间的经验关系,而是根据某种先验的理想程序来做推理性加权。包括单位加权和等量加权。单位加权最简单的方法是将各个变量直接相加而得到一个合成分数;等量加权需要将所有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Z 分数)。

③多重分段。当用测验来决定取舍时,必须确定一个分数线,分数在这条线以上的人接受,在这条线以下的拒绝,这是只有一个预测源的情况。在实际决策中,人们往往不只使用一个预测源。这种方法只是把人分为达到最低标准(接受)与未达到最低标准(拒绝)两类,而不在两组人内部做进一步的区分。根据确定分数线的不同情况,多重分段可有两种主要模式:综合分段、连续栅栏等。

④多重回归。当同时采用几个预测源来预测一个效标,而这些预测源变量之间又具有互偿性时,多重回归是最常用来组合分数的模式。多重回归方程式的导出一般是借助计算机来进行的。

⑤合成分数的特殊方法。在某些情况下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组合分数,比如:完形记分、轮廓分析等。完形记分就是将各个变量看作一个整体,不是孤立地看每一个反应结果,而是看总的反应模式。轮廓分析主要是考虑被试在各个测验或量表上所得分数的轮廓,而不是将各个变量做简单的线性组合。

4. 试析创造力的实质与表现。

【答案】(1)创造力的实质

①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在创造力中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等人认为,发散思维表现于外部行为就代表个人的创造力。重视发散思维在创造能力结构中的作用,并不排斥聚合思维的作用。人们在进行创造思维时,整个过程反复交织着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创造能力包含独特性和有价值性两个基本特征。

(2)创造力的表现

吉尔福特与其同事霍夫纳尔将创造力的表现归纳为六点:

①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

②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答案。

③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 ④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 ⑤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

⑥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和多样性,能进行意义的变换.

5. 项目反应理论引进信息函数有何实际价值?

【答案】信息函数概念的引进与信息函数的可加性具有以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