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63政治学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问答题

1. 马克斯·韦伯将政治统治权威划分为哪些类型?

【答案】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合法性的依据对政治统治进行类型划分,把政治统治划分为三种类型的政治统治,即传统型的政治统治、魅力型的政治统治和法理型的政治统治。

(1)传统型的政治统治

传统型的政治统治是以传统的习俗和习惯形成的政治价值和规则为依据而建立政治合法性的政治统治,其统治是“建立在一般的相信历来适用的传统的神圣性和由传统授命实施权威的统治者的合法性之上”。在这种政治统治中,社会成员政治认同的是传统的政治习俗和习惯。

(2)魅力型的政治统治

魅力型的政治统治是政治权力执掌者和政治统治者凭借自己的政治人格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质建立政治权威,获得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的政治统治,这种统治“「建立在」非凡的献身十一个人以及由他所默不和创立的制度的神圣性,或者英雄气概,或者楷模样板之上”。

(3)法理型的政治统治

法理型的政治统治是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即政治合法性建立在法律和政治规则的权威基础上的政治统治,是“建立在相信统治者的章程所规定的制度和指令权利的合法性之上”的政治统治,人们服从的是法律和政治生活的规则,“服从有合法章程的、事务的、非个人的制度和由它所确定的上司”。

2. 简述政治监督的本质和手段。

【答案】(1)政治监督的本质

政治监督是政治权力在政治管理过程中对于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的监督和规范行为。政治监督具有维护社会成员利益,维护政治决策和组织规则,防止、纠正和处罚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逾矩行为的功能。

(2)政治监督的手段

政治监督包含两个方面的监督,一是对于公职人员行为的监督和监控,一是对于社会成员行为的督导和规范。

①就对于公职人员行为的监督和监控来说,政治管理的监督是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的监督,这种监督通常有纵向监督和横向监督。纵向监督是不同层次结构中的上级权力对下级权力的监督,比如中央权力对地方权力的监督,上级领导对所属下级的监督; 横向监督是同级层次权力的相互监督,集中表现为具有监督职能或者专司监督职能的权力机构对同级其他权力机构和人员的监督,比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对同级行政机构和人员的监督,又如我国的监察和审计部门对同级其他政府部门的监督。

②就对于社会成员的督导和规范来说,政治管理的监督是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成员的督导和规范。

对于侵犯他人权利和公共利益的行为,政治管理中的督导和规范,按照社会成员行为性质的差异,分别由政治权力中的司法权力和行政权力实行。

3. 分析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异同点。

【答案】(1)政治统治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双重驱使下,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建构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关系,予把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与服从关系的一种行为。

政治管理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的行为。

(2)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之间的相同点

①行为主体相同。在同一个政治共同体内,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主体都是由这一共同的政治权威主体来完成。

②行为原因相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都是权力制约关系中的矛盾性与同一性的要求。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力地位和制约关系,同时把这种权力地位转化为权威和服从关系,权利主体需要政治统治。同样,政治管理虽是协调个主体的利益,手段有所弱化,但是其根本的原因是一致的。

③根本的目的相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权利主体的制约和权威地位。保障社会的有序发展

(3)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之间的不同点

①出发点不同。政治统治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和制约关系为出发点; 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而进行的行为。

②方式不同。政治统治有强治、法治、绩治、理治、德治、心治等方式。政治管理从管理的层面上来说则有政治规划、政治决策、政治组织、政治指挥、政治监督等。

③功能不同。政治统治主要是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地位、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的安全、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存续、保障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等等。政治管理在政治行为中的作用主要有:

a 它是政治统治得以强化和巩固的基础;

b 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机制;

c 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利的实现途径;

d 政治管理是社会有序运行的积极保证;

e. 政治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4. 简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答案】政治与经济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元素,两者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二者的关系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对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经济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指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_是指特定的生产关系及其实现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

生产力是社会建立和运行的物质和文明的基础,而与特定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社会建构起政治等上层建筑。在社会结构的这三层因素中,生产力是根本性的因素,其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状态、构成方式和实现形式。而生产关系的性质、状态、构成方式和实现形式决定着社会政治的特性、取向和运行方式。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形成了社会政治的基础,并且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这种前提性和决定性主要体现在:

①生产力的特性和发展水平规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②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组织的规则和运行方式; ③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发展。

(2)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或者以政治权力和相关规则保护着特定的经济基础,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或者以政治权力的力量改变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形式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或者由于自身的改变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关系乃至生产力的发展。

5. 简述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及其特点。

【答案】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则是革命的同盟军。作为它们利益代表的民主党派积极与共产党合作,参与民主革命斗争,从而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历史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随着社会阶级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原先的民主党派已成为它们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人士的代表,它们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并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现实基础。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国的政党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前提。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并经受了时间的检验。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它们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并与其通力合作,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参与国家管理,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而不是反对党。

②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制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具体体现这种合作关系的是政治协商制度。通过这种制度化的形式,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商国是,共同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就重要的人事安排征求民主党派的意见。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监督,“能够对我们党提供一种单靠党员所不容易提供的监督,能够发现我们工作中一些我们所没有发现的错误和缺点,能够对我们的工作作出有益的帮助。”①

③宪法和法律是各党活动的基本准则。各政党包括执政党都必须尊重宪法的权威。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享有宪法所保障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并自主地管理内部事务、独立地开展活动。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关系相适应,反映和代表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