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909政策原理与政策分析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用线性规划分析公共政策问题?

【答案】作为规划论中最基本的内容,线性规划是一种合理利用资源、调配资源的应用数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目标的最大化,即以消耗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目标。

(1)线性规划的基本要素

①决策变量。在给定的政策问题中,要确定其值的变量,它们与问题的目标和从事的活动有关,是非负数变量。

②目标函数。是决策目标的数学描述,主要是求得目标的极值。

③约束条件。实现政策目标的客观条件和限制因素,对模型中的决策变量起约束作用,可分为资源、需求、结构、边界约束等。

(2)通过实际问题构建线性规划模型的步骤

①依据管理要求,确定决策目标和收集相关数据;

②确定要做出的决策,引入决策变量;

③确定决策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

(3)线性规划的求解

如何求解一个线性规划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其中图解法既直观又简单。由图解法可知,线性规划问题的所有可行解组成的可行区域一般是凸多边形,若存在最优解,则一定在可行域的某个顶点上得到。

2. 简要评析精英分析模型。

【答案】(1)精英分析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掌握统治权的精英人物决定,并由行政官员和行政机关付诸实施,公共政策反映的是精英阶层的偏好、利益和价值选择。因此,精英分析模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代议制民主下各国决策的实际可能的情形。精英分析模型最大的启示是,公共政策并非集合大众的意见而形成,而是由社会上少数人所决定,尤其是在一些民主根基并不深厚的地方。

(2)政治精英的分析方法为比较政治研究及比较政策分析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这是因为,在不同政治系统以及同一政治系统的不同时期,政治精英的基本品质、选拔途径、培养方式与民众的关系等均有不同。通过这些变量的比较,可以发现不同政治系统及同一政治系统不同历史时期中政治精英的基本区别,进而揭示整个系统的差别。

(3)精英分析模型是将公共政策视为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所持的信念、价值观和偏好的一种决策理论。精英的政策立场不会受到民众舆论的影响,而是民众对政策的看法常受到精英政策立场的影响。政策是从精英向下流至民众,而不是政府响应民情的结果。因此,不是人民大众通过他们的需求与行动决定公共政策,而是占据统治地位的精英决定公共政策,政府只是执行己经决定的政策。从这个角度看,精英分析模型更多地强调了居社会少数的精英阶层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公共政策的“公共”原则,漠视了公众的公共利益。

3. 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的各自特点。

【答案】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按照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不同构成方式,国家结构形式可以划分为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

(1)单一制国家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其基本特点在于:

①国家具有统一的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 ②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司法、行政体系;

③国家具有统一的中央权力机关,最高国家权力归属中央掌握;

④全国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按地域划分,各地域的地方权力必须受中央权力的统辖;

⑤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

⑥由中央机关统一行使外交权,地方单位和自治单位对外不具有独立性,因而不具有独立的外交权。

(2)复合制国家

复合制国家是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按联合程度不同,可以分为联邦制和邦联制。

联邦制的主要特点有:

①国家具有最高立法、司法、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独立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二者之间没有隶属权;

②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在统一的基本法律之外,各联邦组成单位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③国民既有联邦的国籍,又有组成联邦单位的国籍;

④在对外关系方面,联邦是国际政治中的主权国家,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但是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的独立性。

4. 戴伊和安德森对公共政策定义的区别。

【答案】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1)托马斯·戴伊对公共政策定义的界定:“公共政策是一个政府选择要做的任何事,或者它选择不去做的任何事”。即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该定义强调了

政策的表现形式,特别提出了“不做”的形式,但它没有严格地指出政府要做的事情与决定做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偏差。

(2)詹姆斯·安德森(JamesE.Anderson )认为,“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 “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机关或政府官员制定的政策”。该定义强调政策是向着既定目标的前进过程,认为政策主体是政府与政府机关。

(3)两位学者对公共政策定义强调的侧重点不同:①托马斯·戴伊对公共政策的定义是从政策制定的主体(政府)出发,政策的重点是政府决定做或不做的事情。②詹姆斯·安德森从政策的目的性和内容出发,将政策看成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强调政策是为处理某一问题而采取的行动。

二、论述题

5. 论政策评估标准。

【答案】政策效果是公共政策评价的核心,要弄清一项政策的实施效果是好是坏,必须建立一套评价标准。公共政策评价标准是对公共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衡量、评定的参照体系,一般来讲,公共政策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儿项:

(1)投入工作量,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

(2)绩效,是指依据具体明确的目标,分析政策对客观事物与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绩效既包括政策推动的结果,也包括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度;

(3)效率,即投入的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4)充分性,是指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

(5)公平性,是指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平分的程度;

(6)适当性,是指公共政策目标和价值偏好是否符合社会的期望,公共政策的利益与成本分配是否公平、公正;

(7)执行力,是指公共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有效程度,进而寻找失败的原由,构建导致因果的模型;

(8)社会发展总指标,即对社会发展状态与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既反映过去的动向,又可作为社会现状的说明,其特征是以描述性为主。

6.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政策执行中长期存在着的一种普遍现象。试用所学的政策执行模型,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答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政策执行中长期存在着的一种普遍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地方分权的发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非但未能克服,反而有加剧之势,成为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一种障碍性因素。因此,有必要加以认真分析。

(1)“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产生的原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无非是“利益”的驱动。博弈论认为,在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