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801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论述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特征和基本经验。

【答案】(1)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特征

①我国的改革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进行的,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依据中国的基本国情,积极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具有明显的群众性的特点。

②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并逐步走向城市。以“包产到户”为中心的农村经济改革,成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引爆点”。农村改革率先取得成功,为稳定人民生活奠定了基础,也使人们增强了改革的信心。

③我国的改革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实行双轨过渡、增量改革。中国渐进式改革注重历史的延续性,采取了一种过渡性的双轨制的体制。双轨制的基本思路是,在旧体制“存量”暂时不变的前提下,在“增量”部分首先实行新体制,然后随着新体制部分的确立和比重加大,再使“存量”部分逐步向新体制“并轨”。双轨制渗透到价格、财税、金融、收入、外汇等各个方面。

④我国的改革是试点先行,从局部到整体,逐步推进的。渐进式改革是一种局部先行的非均衡改革战略。渐进式改革的理论认为,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前后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也不能急于求成。因为市场体系的形成、企业制度的转换、市场法规的制定、社会价值观念的更新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都需要有个演进与磨合的过程。所以只能先试验再推广,实行分领域、分部门、分地区、分企业的各个突破。

⑤我国的改革是将国有经济的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互结合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核心,乃是国有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渐进式改革的理论认为,公有制经济同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应该把国有经济的内部改革与市场体系的外部推进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2)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基本经验

①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及在党领导下的强有力的政府,尤其是一个富有权威的中央政府。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成功的政治前提。

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相结合。重大的改革举措,根据不同情况,有的先制订方案,在经济体制的相关方面配套展开; 有的先在局部试验,取得经验后再推广。既注意改革的循序渐进,又不失时机地在重要环节取得突破,带动改革全局。实践证明,这种将整体规划与局部推进有机结合的改革方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③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决定各项改革措施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

④坚持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社会的稳定是经济改革得以成功的基础,改革是促进发展的手段,而经济发展又是社会长期稳定的根本保证。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

⑤改革与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对外开放一方面增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对社会经济的稳定提出丁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为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外部资源,包括经济资源和改革相关的制度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改革成本,促进了改革。

2. 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和怎样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答案】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水平决定了只能采取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成分并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便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吸引外国资本。即使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本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着多种经营方式,各市场主体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这一切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是: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力一式是山生产力一式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形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由于在商品生产中,活劳动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同时,由于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是商品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这就要允许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社会广大成员的积极性,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动员起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2)经过30多年的经济改革,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逐步向市场经济的分配体制演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格局逐步形成。但要真正建立起规范高效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尽可能避免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发生分配不公、个人收入差距由于非劳动因素拉得过大等间题的发生,尚须做一系列工作。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应该作到以下几点:

①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效率优先,就是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把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起钩来,不仅要衡量投入劳动的量,更要衡量劳动的质和劳动绩效。兼顾公平,就是在分配中允许拉开合理差距的同时,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②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建立、健全市场分配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界定和制约个人收入分配,是从根本上实现分配公平和效率的保证。

③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加强宏观调控,健全法制,对个人收入分配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同时要健全法制,采取相应的宏观政策。具体有:制定并实施价格政策,对垄断性强的行业实施最高限价,对一些公共产品实行价格补贴; 加强税收政策调节; 加强法制建设,要依法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④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资金。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总之,只要我国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各种调节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就一定能够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3. 从改革和开放的实际出发,试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及其意义。

【答案】(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立足于中国国隋进行的伟大性创造。这个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体现在制度上,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