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周至渭河高漫滩沉积与洪水变化研究

关键词:渭河周至段,洪水沉积,粒度成分,洪水变化,发生原因

  摘要


前人对我国历史时期渭河河道变迁进行了许多研究,对渭河流量的水位变化等取得了一些重要认识,但到目前为止,国内根据河流沉积物对历史时期渭河洪水强弱变化、洪水规模与洪水位高度变化研究甚少。因此,从水动力和水环境方面着手,研究渭河水环境演变的规律,揭示历史时期渭河流域气候变化的规律,对预测渭河水环境的发展趋势及洪水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基础上,在周至渭河河床南500m、1000m的高漫滩中部和高漫滩后缘选定了ZZ2、ZZ3两个洪水沉积剖面,两个剖面共采集样品130个。对所采样品进行粒度成分和磁化率等环境指标的分析,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了公元1644年~2005年间渭河周至段洪水灾害的规模和原因,得出了以下结论:
(1)渭河周至段ZZ2和ZZ3剖面洪水沉积分层明显,对洪水的发生和短期降水量变化反映清楚,分辨率高,能够作为很好的指示洪水和降水量变化的指标。沉积物的粒度成分反映了沉积时期水动力的变化,粒度成分较粗,指示沉积时期水动力大;粒度成分较细,指示沉积时期水动力小。
(2)ZZ2和ZZ3剖面厚度都为1.95m,分别划分为18和20个沉积阶段,指示了18和20次大小不同的洪水。根据洪水沉积层特点对比初步确定,ZZ3剖面比ZZ2剖面多两层,其余层位与ZZ2剖面为同时沉积。
(3)ZZ2和ZZ3剖面粒度成分变化随着深度具有明显的粗细变化规律。在充分考虑了沉积厚度引起的地形增高对粒度成分的影响之后,可以确定ZZ2剖面18个阶段河床洪水深度和规模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依次为第7阶段>8阶段>2阶段>4阶段>5阶段>6阶段>13阶段>3阶段>1阶段>9阶段>11阶段>10阶段>14阶段>12阶段>16阶段>18阶段>15阶段>17阶段; ZZ3剖面20个阶段洪水深度和规模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依次为第1阶段>4阶段>2阶段>5阶段>3阶段>11阶段>6阶段>8阶>12阶段>7阶段>13阶段>10阶段>9阶段>14阶段>19阶段>15阶段>17阶段>16阶>18阶段>20阶段。
(4)在所研究的渭河洪水沉积中,磁化率敏感地指示了环境变化。在水动力较强的条件下,沉积物粒度较粗,磁化率较低、指示较高的洪水位;反之,在水动力较弱的条件下,沉积物粒度较细,磁化率较高、指示较低的洪水位。ZZ2和ZZ3剖面磁化率在整个剖面上变化明显,具有高低变化节律,反映了渭河洪水形成时期洪水动力变化频繁。
(5)公元1760~1779年、公元1800~1809年和1970~1979年,周至地区无洪涝灾害发生,这些阶段的气候应当偏干旱。1650~1670,1690~1750,1810~1830,1850~1960,1980~1990有较多洪水记录,指示这些阶段的降水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