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
伴随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国各项政策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变动不断作出调整。尤其自2002年党的16大以来,先后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公平正义”等执政理念,在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又特别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国的公共政策格局正在出现从倚重经济发展到愈益重视社会全面进步,以建设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新构筑社会政策的转变。逐步构建覆盖全国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这一转变过程的核心内容。由于对传统体制的路径依赖以及中国农村地区经济总体上发展滞后,农业部门的财富积累有限,农村社区和农户自身抵御风险能力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构建既是政策的重要着力点,但也势必属于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难点。因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性审视在不同的发展政策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总结其发展变迁中的经验教训,理清今后发展的思路,探索在以人为本的发展政策下重构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便很自然地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十分重大的现实课题。基于时代背景与现实需求,本文以政策学习与政策范式为主要分析视角研究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建设。
全文的结构如下:
第一章:导论。明确本文选题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简要介绍研究的基本思路,指出对相关问题研究所得出的新的看法,坦承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社会保障演进中的政策学习、政策范式。政策学习范畴是一些国家理论学者为解释国家在政策制定中是如何发挥其自主作用而引入政策科学的。而政策范式理论则是由彼得·霍尔在政策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中引入库恩的范式理论而形成。在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中,政策学习对社会保障的影响普遍存在。
第三章: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不同发展阶段:历史回溯与评鉴。分析不同发展政策安排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特点。首先根据政府在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某些特征划分出四个不同阶段,并分析这四个阶段中的社会发展政策——尤其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四个阶段依次为:改造、恢复阶段(1949-1955);赶超发展和停滞阶段(1956-1978);经济单极化增长阶段(1978-2003);以人为本的发展阶段(2003- )。最后归纳与这四个发展阶段对应的农村社会保障的特点。农村社会保障演进中的趋势,包括农业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社会保障的演进;对社会保障的诉求,反映农村居民与政府的意愿;政策的价值取向影响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具备一系列政策学习特征。这些演进的趋势影响和制约社会保障的发展。
第四章,以人为本发展政策下农村社会保障的影响因素。主要分析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政策框架下农村社会保障的影响因素。借鉴政策学习和政策范式理论分析中国的社会保障问题,发现异常事件和政策工具的选择对新时期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可持续性以及实施绩效具有显著影响。进而,4I模型所包括的理念(Ideal)、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利益(Interests)、政治制度(Political Institutions)对分析中国新时期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构建是很适切的范畴体系,由此出发可以洞察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必须关注的某些内在机理,发现所面临的约束因素,正确寻求构建当代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主要立足点和突破口。
第五章,“以人为本”视域中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构想。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总体思路是“适应性学习”。 建设原则包括突出价值理念并与国民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加强政府责任与农民履行义务相结合、全局统筹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协调性和保障基本生活。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从长远加强农村养老等社会保险项目,着力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救灾制度,适当发展农村商业保险和农村慈善事业。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必须有必要而强有力的配套措施,包括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府加强对新信息的吸收能力、搞好基层政府的配套改革、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和户籍制度的改革。
最后部分是全文的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