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718广播电视艺术基础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隐含读者”是德国文论家______提出的概念,与“隐含读者”相对的是______。
【答案】伊瑟尔; 现实读者
【解析】“隐含读者”是由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隐含读者”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2.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艺术实质上是性本能的“______”。
【答案】升华
【解析】弗洛伊德认为,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在他看来,“艺术的产生并不是为了艺术,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发泄那些在今日大部分已被压抑了的冲动。”
二、1
3. 文学典型
【答案】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十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中西文论共同发现和阐释的符合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不过西方文论对它研究得更充分,理论更成熟而已。文学典型的真实性呈现的艺术魅力,并非仅在于它符合历史的尺度,还在于作家人格的真诚。真诚也是典型真实性的一个侧面,透过典型总是折射出作家最真诚的人格态度和情感评价。
三、论述题
4. 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答案】对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双向运动的理解:
(1)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 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2)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处于非主导的、被动的地位。但是,主体从选择具体
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这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3)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文学作品就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
5. 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案】在文学理论史上,关于文学起源的说法主要有“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和“劳动说”四种。其中“劳动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起源的重要命题。即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而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2)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击壤歌》中写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它写出了早期农耕生活中人们自给自足、随遇而安的历史情况;
(3)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而诗在当时是必须吟唱的,而且它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传达。因此早期的文艺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这种早期文艺的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原始人将劳动动作和被狩猎的动物的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时的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而劳动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和体现的节奏,则为原始人提供了音乐的灵感。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映。
6. 文学形象要“合情合理”,请结合具体作品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 可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会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现实生活更加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作者与读者达成的一种默契,读者可以允许作者去虚构、去假定。但是,文学形象的虚拟性和假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人们就会抱怨它不真实。所以,文学形象的假定性,还必须与真实性结合起来,即要“合情合理”。
(1)“合理”是文学形象客观的规定性
“理”是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或指人类社会的现实关系,文学形象所使用的一切虚拟性、假定性手段,都要为表现或揭示这种“现实关系”及其本质规律服务。因此,不管读者面对多么荒诞虚妄的文学形象,仍然可以用自己在生活中领悟到的“理”加以衡量。如果是合“理”的,
就认为是真实的,否则,便不真实。“合理”还意味着合乎理想。任何积极健康的理想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的发展规律,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真诚而美好的愿望。所以,一旦文学形象的虚拟性和假定性用来表达某种积极美好的理想时,文学形象也获得了艺术的真实性,具有了艺术生命。
(2)“合情”是文学形象客观的真实性
“合情”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意向。这几种因素在艺术表现中更具魅力,它们可以把看起来不真实的描写升华为艺术真实。李白写道:“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种描写不应说是真实的,但李白写的是人生短暂的真切感受,所以读者也就把看似不真实的描写视为艺术真实了。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叙述了土地测量员K 用尽了毕生精力,也没有能走进城堡的故事,荒诞离奇。但它却通过这个形象,揭示了生活中常有的境况:目的虽有,无路可循。这种来自生活体验的真诚意向,也能把荒诞化为真实。
在形象创造中,客观真理与主观感情要求统一,但有时也会产生矛盾,在情与理不一致的情况下,艺术的原则是“牵理就情”。总之,文学形象就是在这“合情合理”的尺度内,实现了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7. “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
【答案】(1)“艺术生产”概念的提出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看,文学创造是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一种生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艺术活动称为“艺术生产”。
(2)文学创造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①物质生产是人类为了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②精神生产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从属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
③精神生产总是受到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并随之发展而发展。精神生产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不同历史形态下精神生产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根本上说是被物质生产所决定的。
④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⑤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8. 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它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