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718广播电视艺术基础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学消费
【答案】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各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作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是指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当文学消费与文学鉴赏对举时,往往指狭义的文学消费。
2. 艺术形式
【答案】艺术形式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总和。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
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艺术形式具有意味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构成艺术形式的要素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
3. 即兴
【答案】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的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即一种灵感来临时若有报思、若有所悟的状态。即兴的形成,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诱发的媒介,外物或者书本或者别人的言语等等。如我国古代即兴而成的望月思乡诗很多,月亮就是即兴的媒介。二是即兴看似很偶然,其中又有必然性,看似天赐,更多的是人工。因为灵感的来临看似一刹那之间的事情,但是之前必须有大量的积累与沉淀才有可能出现,等到时机来临,受外在媒介的刺激,才会有所感想,有所领悟,此时才有灵感出现,才有即兴的佳作。
4. 文学心理学
【答案】文学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学(文学作品、文学理论)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的学科,是文学批评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创作一一作品一一接受过程,这是一个心理转换过程,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接受,都是特殊的心理行为,因此采用心理学的视角,建立起文学心理学才能切入这些特殊的心理行为以进行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总是倾向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文学活动。如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妙悟”说、“意境”说等,都具有丰富的心理学内涵。西方文论中亚里斯多德提出的“净化”说、德国学者立普斯等提出的“移情”说、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提出的“直觉”说、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审美态度”说等,形成了文艺心理学的传统。
5. 文学风格
【答案】风格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某人的个性、作风、气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特点。在文学理论中,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文学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文学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6. 审美意识形态
【答案】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具体表现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是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7. 文学批评
【答案】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文学批评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同时又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方面,涵盖非常宽泛,从新书的评介到系统的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几乎成了文学研究的同义语。而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在鉴赏的基础上,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文本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
8. 创作动机
【答案】创作动机是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创作动机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它的产生和运动是作家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文学创造是一种艰苦的行为活动,因而文学创作动机的产生,和作家相对强烈的内在需要分不开。
文学创作动机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 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 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二、论述题
9.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这段话是亚里士多德说的,与柏拉图的观点相比,你赞同哪一方? 为什么?
【答案】(1)赞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①柏拉图的模仿说
柏拉图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模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模仿自然,只能模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模仿只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模拟,是不真实的。
由于文艺模仿的对象不是理式而是理式所派生出来的现实,所以文艺模仿的基础是迎合人性中低劣的情绪,那么模仿出来的艺术品也就是低等的。柏拉图贬低了现实以及现实的模仿者、艺术家和现实的模仿作品,但是并没有完全否认现实中有美的存在。对于模仿的主体,他认为艺术品就是由感性事物引起人的灵魂对美的理式的回忆而产生的。
②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提出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提出了“模仿说”,与柏拉图“模仿说”相比有很大进步。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已趋于全面和完整,但亚里土多德的“模仿说”是在继承和发展柏拉图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更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
(2)原因
①亚里十多德“模仿说”的进步
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更全面、更准确,符合现实主义的特点。
亚里士多德抛弃了柏拉图虚幻的“理式”概念,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除第一实体之外,任何其他的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说第一实体,或者是存在于第一实体里面,因而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那就不可能有其他的东西存在”。他认为文艺的本质是模仿,他的模仿说是创造性的模仿说,在他看来,宇宙间的事物都是物质与形式的统一,模仿不是抄袭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就是创造。
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认为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但他认为现实世界本身是真实的,由此肯定文艺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同时,他也抛弃了“模仿自然”的“自然”意义含混的一面,直截了当地提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而且,他认为艺术比现实更真实,艺术所模仿的决不是柏拉图所说的现实世界的表象,而是现实世界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反映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