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动态(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诸色户计

【答案】诸色户计是指元代的居民职业划分办法。元代将境内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有数十种,如军、民、站、匠、盐、儒、僧、道等,称诸色户计。户一经划定,世代相承,不得随意变动。其中军、站、盐、匠等户是国家强制签充的,儒、僧、道等户是国家通过考试或其他方式认可的。每种户都对国家承担特定的义务,赋役负担和待遇各不相同。

2. 工商食官

【答案】工商食官是指西周一种管理手工业和商业的制度。西周的手工业和商业,是由官府统一经营和管理的。官府设工正、陶正、车正等官职,管理手工业和商业,工匠和商人多为官奴隶。产品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工商业者的生活费由官府供给。

3. 《崇祯历书》

【答案】《崇祯历书》是中国明代崇祯年间为改革历法而编的一部丛书。徐光启主编,李天经续成,从崇祯二年到七年前一后共用五年时间完成。它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古典天文学知识,内容包括天文学基本理论、三角学、几何学、天文仪器、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运动、交食,全天星图,中西单位换算等,共四十六种,一百三十七卷,采用第谷的太阳系结构系统,计算方法中翻译了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中的许多章节,还有开普勒《论火星的运动》一书中的材料,历法计算中不用中国传统的代数学方法而改成几何学方法,这是中国天文学史和历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开始向近代天文学转变。明末未能根据《崇祯历书》来编算民用历书,清代

,直到清末。在《四库全书》中有一百卷开始使用根据《崇祯历书》编算的历书——《时宪历》

本的《西洋新法算书》是传教士汤若望根据《崇祯历书》删改而成的。

4. 北府兵

【答案】北府兵是指东晋在招募北方流民基础上形成的一支军队。接受驻地在京口的军府指挥,拱卫首都建康,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故称为北府兵。该军为当时精锐部队,士兵皆晓猛勇敢,屡战皆捷。太元八年前秦进攻东晋,东晋以北府兵为主力,在淝水之战中击败前秦军队。后成为南朝刘宋政权创立的军事基础。北府兵一方面抵御北方强敌的入侵,另一方面也改变扬州“权重而力弱”的局面。

5. 票拟

【答案】票拟又称票旨、条旨、票本、拟票、拟旨是指明朝内阁处理奏章的一种办法。内阁

成立后,一切内外章奏由阁臣代替皇帝先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墨书在一张小票(纸条)上,附贴在章奏上,呈进皇帝。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这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皇帝看过之后,便把小票撕了,亲自用红笔写批在章奏上,叫批红。内阁票拟经皇帝批红之后,就变成正式谕旨发下。不过大臣的票拟只有经皇帝朱批之后方能生效,故天下事务权力仍旧归于皇帝。

6. 酌金

【答案】酌金是汉时诸侯于宗庙祭祀时随同酣(指重酿之酒)所献的黄金。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在长安祭高祖庙献酚饮酒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目献黄金助祭,每千口棒金四两,余数超过五百口也是四两,由少府验收; 武帝时,曾藉酌金不足为名,削弱、打击诸侯王和列侯的势力。酌金律是汉朝政府用于巩固皇权,削弱地方诸侯力量的一种手段。

7. 禅宗

【答案】禅宗又称宗门,是指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以其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相传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至五祖弘忍后,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南宗宣传顿悟,北宗宣传渐悟。南宗最为盛行,几乎取代其他各宗派,垄断了佛坛。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主要教义根据,代表作为《六祖坛经》。禅宗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8. 《三国志》

【答案】《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2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共65卷。作者是西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自东汉末黄巾起义至西晋灭吴的近百年历史。选材精审,文辞简洁。但因过于简略,时有脱漏。刘宋裴松之作《三

,引书达140多种,与原书具有同样的价值。 国志注》

二、简答题

9. 清朝设置了哪些特别行政区?采取了哪些不同于内地的管理方法?

【答案】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边疆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管理办法。

(1)满族入关后,为了加强对内外蒙古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实行盟旗制度。旗,是内外蒙古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旗设扎萨克一人,掌管一旗政令;设协理台吉二人或四人,赞襄旗务。旗下设佐,佐设佐领;佐领听命于扎萨克,辅助管理民事。若干旗组成一盟,初为临时性的会盟,以后则变成相对固定的组织。盟设正、副盟长各一人,是经理藩院从各盟扎萨克及闲散王公中简选后奏请皇帝任命的。盟不是旗的上一级的行政区划,而是代表中央对所属各旗实行监督的机构。有关蒙古的政令、设官、封爵、俸饷、征税以及朝贡、会盟和刑法等重要事务,都由朝廷通过理藩院具体掌管。

(2)在外蒙古、青海和新疆的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库伦、西宁、伊犁、乌鲁木齐、喀什噶

尔、塔尔巴哈台等地设置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官员。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掌管各相关地区的军政大权。在哈密、吐鲁番地区,设总理回务扎萨克郡王一人,治理当地部务,又设图撒拉克齐二人以佐之。乾隆中期后收复南疆各回城,不再设扎萨克,皆因其旧制,置各色名目的大小伯克等官员,品秩自三品至七品不等,他们归朝廷派驻当地的将军、参赞大臣、领队大臣和办事大臣等统辖。

(3)在西藏,达赖和班禅掌政令、行教化,同为政教领袖,但他们“并受成于驻藏大臣”。僧官有国师、禅师、扎萨克大喇嘛、大喇嘛等,专司教事。在卫、藏、喀木、阿里四部各置噶布伦

,以理政事。仔谭(四品)以下各官为佐理政事官,分别掌管财政、民政、刑名或其他行(三品)

政事务等。戴璋(四品)以下武官,为各城典兵官。边营官(五品,后藏无设)以下各官,为各营寨的治民官。清朝中央政府设置的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具有同等的权力和地位。噶布伦以下各级官员,皆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禅选补,并听命于驻.

(4)大臣的管辖和约束。在清朝的发祥地东北地区,其管辖机构与其他省区也不相同。清朝

,迁都北京后,在旧都盛京设内大臣一人留守。顺治三年(1646年)改为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

,改驻辽东,称镇守辽东等处地方将军。康熙四年,改为镇守奉天等处地方将军。乾隆十二年年)

(1747年)又移驻盛京,下设副都统二人。从顺治十五年(1658年)至康熙三十年(1691年)

,每部置侍郎一人为长官。间,在盛京陆续设立了礼、户、工、刑、兵五部(吏部事权统归中央)

顺治十四年。在盛京辖区设奉天府,置府尹、府丞各一人,主管民政。顺治十年,增置宁古塔昂邦市京二员,统辖吉林、黑龙江地区。康熙元年,改为宁古塔将军,减省一员。康熙十五年改驻吉林,将军下又设副都统二人。康熙二十二年,为抗击沙俄的侵略,授副都统萨布素以黑龙江将军,驻瑷珲,辖黑龙江等地。康熙二十九年改驻墨尔根(今嫩江县)。康熙三十八年,又徙齐齐哈尔,增设副都统二人;后又增置墨尔根副都统一人。

(5)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西南各省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清初仍沿袭明代土司制度,有宣慰、宣抚等诸司,也有土府、土州、土县的设置。土司大多昏庸无度,时常叛乱。雍正后,清政府陆续将土司改设流官,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统治。在边疆各地设置将军、大臣驻防和管理,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说明清朝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进一步得到了加强。清政府在特别行政区实行了与内地不同的管理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利于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三、论述题

10.门阀士族的发展及兴衰原因。

【答案】门阀士族是指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门阀士族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后于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起,武则天后一撅不振,至此消亡。

(1)兴起

东汉时期,士人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出仕。被举、被辟的人成为举荐者的门生、故吏。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