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18新闻理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问答题
1. 简述香港的新闻教育事业。
【答案】香港地区的新闻教育事业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其新闻教育事业的状况如下:
(1)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刚创办时,便设立新闻传播系。该系现已扩建为新闻与传播学院,设有报业、广播电视、公共关系与广告等专业。
(2)香港浸会大学、树仁学院、珠海书院、能仁书院、远东书院、信文宗书院、精华书院、联大书院等学校设有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
(3)香港浸会学院新闻传播系创办于1968年,现己扩建为传理学院,有新闻、广播电视、广告与公共关系、电影等专业。
(4)树仁学院新闻系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也具有一定规模。
(5)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还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标志着香港新闻教育事业正在向高层次迈进。
2. 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
【答案】据不完全统计,在1896至1898年的3年中,国人新办中文报刊105家,有70%以上或是维新派所办,或同维新派有关。维新派掀起了国人办报热潮,著名的报刊和报人有:
(1)《万国公报》、《强学报》与康有为
①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着手创办《万国公报》,它是维新派办的第一家报刊,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内容是对康有为上皇帝书思想与主张的具体阐释。强学会成立后,改名《中外纪闻》,增加中外新闻。
②1896年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强学报》创刊,由康门弟子徐勤、何树龄主编,集中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要求,提出托古改制和“明定国是”的主张。
(2)《时务报》与梁启超
《时务报》由黄遵宪、吴德潇、邹凌翰、汪康年、梁启超5人联名发起创办,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旬刊,书册式)。梁启超为总主笔,在首册上,梁启超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和((变法通议》两篇文章,开宗明义地提出,该报作为“耳目喉舌”,要大声疾呼:“变法”,该报开创了新思想和新文风。
(3)《知新报》
《知新报》于1897年2月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喉舌。撰稿人有何树龄、梁启超、徐勤、吴恒炜等,格式与基本内容均仿照《时务报》,但“多载京师各省近事,为《时务报》
所不敢言者”,如有关中俄密约、官吏劣迹的报道。
(4)《湘学新报》、《湘报})和谭嗣同、唐才常
①《湘学新报》
1897年4月在长沙创刊,是湖南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也是维新派在湖南的喉舌,唐才常、陈为锰等任主笔,后改名《湘学报》。《湘学新报》是宣传“新学’,、鼓吹变法的综合性理论刊物。
②《湘报》
1898年3月在长沙创刊,是湖南的第一家中文日报,基本内容为言论与新闻,以宣传维新变法、介绍西学知识为己任,但它的言论较为激进。聘请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6人为撰述,其中撰稿最多、观点最为激进的是谭嗣同。
(5)《国闻报》与严复
《国闻报》是维新派在中国北方的最重要的宣传阵地,1897年10月在天津创刊。其创办人严复是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撰写大量评论,翻译了多部西方学术名著。其《国闻报缘起》一文阐述了该报的办报思想与特色:“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
3. 试析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新闻湘务卜的进展。
【答案】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新闻业务上的进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五四”时期,讨论之风兴起,带来了政论的活跃与繁荣。《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后,广泛采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多种形式,打破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暗的沉闷局面,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正是通过政论提倡民主、科学,批判}口思想、旧文化。《新青年》发表大量批判尊孔复辟的文字,有力动摇了封建统治。《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常用的述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夹叙夹议,及时评论国内大事,是一大发明。《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的短小犀利的时评,又称杂文,是一种“匕首”、“投枪”式的评论文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常用文体之一。
(2)副刊的重大革新
长期以来,中国报纸副刊的格调不高,多为消闲性读物,低级无聊的东西很多,甚至还有不少黄色的记事文章。直到五四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报纸副刊才突破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知识、新思想的园地。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是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北京《京报》副刊和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3)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广泛使用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文学革命的旗帜,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白话诗、白话小说纷纷出现,这引起了中国报刊文体的空前变革。《新青年》从第4卷第5号开始,全部文字改成白话文,这对其他报刊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在提出白话文的同时,新式标点符号也在《新青年》等报刊的提倡下逐步推广开来,改变了过去报刊文章不分段落、没有标点的结
构形式。
(4)报纸版面编排的改进
在报纸版面编排方面,头版头条安排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原先作为头版头条的“大总统命令”已被排在不重要的位置,甚至当作补白陛材料来充填版面。报纸版面分为4栏、5栏、6栏、7栏、8栏等多种形式,专栏增多,且注意创新,如各种时事述评专栏、《要闻》、《社论》、《随感录》、《新文艺》、《通信》、《译丛》、《国内劳动状况》、《新刊批评》等比较新鲜的栏目。标题的制作努力做到醒目引人。
(5)国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出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革命运动高涨,中国与国际政治斗争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非常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各大报馆开始重视向国外派遣特派员或聘请留学生担任特约通讯员。这种大规模的向国外派遣记者的做法是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创举。
4. 国家针对互联网新闻传播管理出台的政策法规有哪些?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互联网新闻传播管理的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
(1)2000年下半年,有关部门陆续颁布了多项与互联网有关的法规。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2000年11月7日信息产业部制定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的发布,这是国内涉及网络新闻传播最直接的法规,明确指出对网络新闻传播主体尤其民营商业网站采取的是许可制。网络媒体也不得刊载以下内容:
①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②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③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④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⑤宣扬邪教、迷信的;
⑥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⑦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⑧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⑨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⑩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这个暂行规定一直执行到2005年。
(2)2005年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赦务管理规定》,明确提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包括通过互联网登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和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根据这个“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分为三类:
①第一类是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超出本单位己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②第二类是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