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633社会学理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拎制
【答案】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2. 文化
【答案】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力一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
3. 参照群体
【答案】参照群体是指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但是,有时候参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 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发生变化。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4. 越轨行为
【答案】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5. 迟发展效果
【答案】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6. 角色混淆
【答案】角色混淆即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干什么、不应该做干什么和怎样去做。角色混淆使得角色扮演无法顺利进行。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7. 镜中我(库利)
【答案】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二个阶段: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库利非常形象地
,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
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8. 潜功能
【答案】潜功能是指那些不明显、不为人们所预料的和不易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的那些功能。默顿在“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分析范式,此文被认为对推动功能主义的经验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简答题
9. 简述马克斯·韦伯划分的社会行动类型。
【答案】马克斯·韦伯划分出的基本行动类型是:下具理性类型、价值理性类型、传统类型和情感类型。这四种行动类型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依据人们开展社会活动的根据不同作出的划分; 它们都在一定普遍性程度上概括了某些社会成员的行动方式,亦即不是少数个别人的个别主观性; 现实的社会行动不一定能作出这样严格的划分,但是它们可以为理解和把握纷繁复杂的社会行动提供一种分析模式。
(1)工具理性类型是对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手段、后果而做出筹划、思考和选择而采取的社会行动的概括。这种社会行动类型具有功利目的性、手段选择性、操作策划性、效果检测性等特点。具体地说,下具理性类型概括的是直接指向某种经过衡量和挑选的利益目标的社会行动,为了实现利益目标,行动者要对有可能实现目标的多种手段进行选择,并且选择过程及用被选手段开展实际操作时,都应当按照某种计量的规则进行系统的计划和调控。而且对第一次行动的结果,不仅要预测还要检测是否达到了预期日的。
(2)价值理性类型是超现实、超功利、指向某种不可选择目的的社会行动。与工具理性类型不同,价值理性行动的目的是给定的,行动者不能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主动地衡量和挑选何种行动目标。并且给定的目的不像工具理性活动是直接指向功利性的具体目标,而是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境界。行动者能够选择的仅仅是通过何种途径或何种方一式来实现给定目标和达到理想境界。韦伯认为,最基本和最典型的价值理性行动是宗教活动。无论何种宗教,它的崇拜对象和理想目
标都是不可选择的,并且都是以信仰和体验追求超现实、超功利的意义。
(3)传统行动类型,是以传统习惯为根据而展开的社会行动。传统性社会行动既不测算功利,也不追求超功利的理想,它所坚持的是习惯的继续和历史的沿袭,它的基本原则是:只要从前是这样做的、祖先是这样做的,行动就有了根据,至于目的、手段和行动和结果都是未经过理性思考的。在韦伯看来,这是一种面向过去的保守的社会行动类型,它同以理性化为核心的社会现代化过程是相背而驰的。虽然韦伯认为传统性行动正在被逐步增强的下具性理性行动取代,但是韦伯深知,传统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性行动彻底被清除是不可能的。
(4)情感性行动类型,这是以情感为根据的社会行动类型。虽然情感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但是韦伯所说的情感类型是一般性概括,是在社会层面上所做的理论分析。更明确地说,情感类型的本质特征是:人们开展社会行动时,把喜、怒、哀、乐等感情和情绪作为自己行动的主要根据,尽管这时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传统习惯等因素仍然在规定着人们的行为,但是同情感因素的直接支配作用相比,它们己经被淡化或退居到后台,成为隐性或深层因素在发挥作用。
在这四种社会行动理想类型中,工具理性类型被韦伯看成社会现代化中最高的理性化形式。当韦伯把社会现代化过程从实质内容归结为社会理性化过程时,他所指的理性化主要是工具理性化,这点在他关于科层制的论述中就可以得到证明。因为科层制被韦伯看成社会现代化的最有效形式,而科层制的实质是工具理性的制度化。
10.个体化有哪邺重要机制? 如何理解个体化在某此方面是传统社会化的超越?
【答案】在人的个体化过程中,贯穿着一些基本的机制。把握这些基本的机制,有助于更为深入地认识个体化过程的规律性。
(1)个体化主要有以下重要机制:
①个体化的自主机制
个体化的自主机制是指个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具有行动的自主性,在行动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觉意识和支配能力,对实践过程形成主导和控制作用,并为自己的自主行动后果承担责任。
②个体化的能动机制
个体化的能动机制是指个人在行动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对自我意识、心智状态、身体机能等主观内在因素进行调整,从而积极地应对环境、机遇、挑战等迅速变化的客观外界因素。
③个体化的选择机制
个体化的选择机制是指,个人在实践中会预先对自己的行动给予意义的预设,制定行动的目标,进行行动方案的策划、手段和方式的比较、步骤和环节的设计,并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做出预测和评估,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结果。
④个体化的创新机制
个体化的创新机制是指,个人通过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投入和参与,使得自己的活动以及社会生活能够成为一种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过程。
(2)个体化是现代社会下的产物,个体的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口益充分地得到显示和表达。个体越发地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和自主性,而传统社会化主要是个体成为社会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