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623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主干家庭
【答案】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主干家庭是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在1949年提出的一套划分家庭类型的概念,是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己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
2.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答案】(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含义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分层研究主要是从静态的共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流动主要是从动态的历史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调整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
3. 社会运行
【答案】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①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②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4. 目的(工具)合理性
【答案】工具合理性行动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又称目的合理性行动。它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
,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作为“手段”
5. 社会制度(社会设置)
【答案】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它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社会制度的构成包括:①社会价值观; ②社会规范体系:③权威与地位结构; ④社会机构与设施。
6. 惯习
【答案】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实践过程中持久潜
,即是对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
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7. 参照群体
【答案】参照群体是指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但是,有时候参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 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发生变化。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8. 不遵从越轨
【答案】不遵从越轨(nonconforming deviant)与反常越轨不同。不遵从越轨者相信规则是坏的,以至于有必要通过蓄意和集体的违反它而向它进行道义上的挑战。同希望隐瞒其行为的反常越轨者不同,不遵从越轨者吸引人们对其行为的注意。他们的目标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改变规则。
二、简答题
9. 简述马尔库塞关于资本主义“单向度”特征的基本观点。
【答案】(1)单向度的含义:
①单向度是相对于双向度而言的。双向度是既有肯定的一面,又有否定的一面; 只有肯定性,没有否定性、批判性,即是单向度。
②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己不同于从前的对抗性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统治己取代了政治统治、对抗、矛盾己经或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合与同化的趋势。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正在失去其双面性,而变成为一个只有肯定、没有对抗的单向度社会。
(2)资本主义社会的“单向度性”的具体表现:
①社会政治成为“没有反对派”的单向度政治。
a. 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富足的社会,它的高度发展的生产率通过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而造就出整合、包容所有社会力量的可能前提。
b. 政治权力借助这个前提条件成功地制造出凌驾和超越任何特定个人和集团之上的利益从而牢牢地把民众“束缚在形形色色的官僚制度上”。结果国家的目的被普遍接受,“传统的麻烦点正被消除或被隔离起来,造成分裂的各种因素正得到控制”。“在政治领域中出现了对立立场显著同化或有所收敛的倾向”。
c. 人们看到,不仅先前作为政治反对派存在的社会民主党、共产党放弃了暴力夺取政权的激进主张,而且传统上被认为是革命的社会力量的工人阶级也随着机械化、自动化对劳动的解放以及蓝领工人的白领化、非生产性工人的大量增加而失去了革命意志、革命理想,成为当今社会中
丧失了批判与否定能力的温顺良民。
②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创造出崭新的生活方式,满足了那此可能会反抗的人的需要,促进了人们与现存制度的统一。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a. 马尔库塞说“人们早就己经适应于这种控制的接受器。决定性的差别在于把己有的和可能的、已满足的需要之间的对立(或冲突)消去。在这里,所谓阶级差别的平等化显示出它的意识形态功能。这种相似并不表明阶级的消失,而是表明现存制度下的各种人在多大程度上分享着用以维持这种制度的需要和满足”。
b. 可见,由于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生活安定、富裕。人们就很容易为现存社会所驯服、操纵。按照广告、电视、电影、广播等传媒上不断涌现的刺激性宣传去追求社会强加在他们头上的“虚假需求”从而失去个性、失去反抗及否定能力。
10.社会运动是怎样形成和演变的? 在这个问题上,有哪些重要的理论观点?
【答案】关于社会运动的形成和演变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集体行为论; 资源动员论; 框架建构论; 政治过程论;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理论观点主要表现为:
(1)集体行为论
基本观点包括:a. 在价值立场上,对社会运动基本持负面看法,认为社会运动的发生和存在是一种社会病态,是破坏性的、危害性的; b. 在理论逻辑上,用非理性的不良清绪去解释社会运动的爆发和进程。
(2)资源动员论
①社会运动不是盲日的、非理性的不正常行为,而是理性地追求自己利益的正常行为。 ②社会运动本身还会消耗其他资源,不是仅凭匹夫之勇就足以支撑的。
③对社会运动的发生和进程的影响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运动的资源动员能力,包括能获取的资源的总量和资源使用的效率。
④社会运动领袖和社会组织的资源动员下作面临许多约束条件和竞争。
第一,整个社会的富裕和发达程度,决定社会运动能够动员的资源的总量和基本类型。
第二,所有社会运动作为一个部门与非社会运动部门之间的资源竞争。第三,不同“社会运动业类”之间存在资源竞争。“社会运动业类”是指持相同社会变革倾向的所有社会运动组织。
第四,同一运动业类内部,不同运动组织之间也存在竞争。
(3)框架建构论
①参与社会运动是理性行动,潜在的社会运动参与者都是理性人,强调对思想的动员。思想动员的根本任务是要将原本不同步调的思想统一起来,实质是建构一个概念框架,并向潜在的运
,努力说服他们接受。人的思想是可以被建构和操纵的。 动参考者“推销”
②框架建构是‘个竞争性的甚至对抗性的过程,很多社会势力都在向民众推销自己的概念框架,压制别人的概念框架,以达到巩固自己、瓦解对手的目的。框架建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操纵性过程,但思想并不是可以完全操纵的,一个时代主流的合法性观念为思想操纵的可能性设置了一个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