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温州大学论文写作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综合教育法
【答案】综合教育法是教育主体在把握各种教育方法各自特点及共同趋向的基础上,通过协调综合,形成为共同目标服务的统一性方法,是教育主体同时或先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教育的措施和手段。综合教育法要按照综合教育的需要进行选择和运用。综合教育法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创造方法。一是方法的选择、结合、建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二是方法的运用可以创造新的教育合力和新的教育局面。
2. 政治立场
【答案】政治立场是指个人在观察和处理政治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作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政治立场就是指其言论和行为符合或代表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这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带领群众前进。
3. 群众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
【答案】群众自我教育是指群众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改造思想,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的过程。群众的相互教育是指群众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互相影响、互相批评、互相启发、互相帮助。正是群众的自我教育与群众的相互教育,才使思想政治工作广泛而又生动活泼。坚持群众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是我们党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的方法。
二、简述题
4. 简析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
【答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是:
(1)重视价值关系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价值判断,就是评估者关于受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断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评估中价值判断是一种关系判断,这种判断是评估者对受评对象是否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效果的认同,对社会发展有现实指导意义。
(2)强化评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功能
(3)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基本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评估结论反馈的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这是实现目标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管理质量的有效保证。
(4)改进评估的组织工作
①领导着高度重视,亲自过问和指导评估工作;
②评估者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精心组织实施评估工作;
③人人参与评估,形成全员评估意识。
5. 简析实施心理咨询法的要求。
【答案】实施心理咨询法的要求主要包括:(1)教育者和咨询人员要掌握扎实的心理学知识,能熟练地运用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 (2)对咨询对象要热情接待,耐心细致,进行朋友似的交谈,消除对方的顾虑,为成功咨询创造条件; (3)要遵循保密原则;
(4)要把心理咨询同心理测量、心理引导、心里教育和心理治疗结合起来,帮助人们调整心理结构,恢复心理平衡,维护心理健康,以提高心理咨询的效果。
6.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特殊性。
【答案】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任务。这一使命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劳动不同十其他各行各业劳动的特殊性,同时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
(1)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①思想政治教育者从事的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工作,其工作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
②工作对象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育者要用自己崇高的政治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教育熏陶教育对象,使其按照社会的要求发展。
(2)工作过程的特殊性
①施教与受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互动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过程。
②教育者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知识、良好的作风,才能受到教育对象的尊敬和信任,才能创造教育的感情基础,才能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良好氛围。
(3)工作手段的特殊性
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手段除了教材和教具等有形工具外,更主要的是要运用自身的个性品质如政治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才能、感情意志等“精神教具”进行教育。
②思想政治教育者正是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去影响和感染教育对象,从而使其思想、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真理的力量,也取决于人格的力量,即取决于教育者榜样的作用。
(4)工作成果的特殊性
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成果是合格的社会公民,其工作不允许出次品,因而要求教育者对自己的工作要极端负责。
②教育者不能简单地淘汰自己的教育对象。教育者的以身作则,不仅影响人才培养的过程,而且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③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及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所特有的内容,那就是他们更应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崇高的道德品质等,这是其区别于其他行业人员素质的显著标志。
三、论述题
7. 试论述冲突缓解法的具体实施方法。
【答案】冲突缓解法是针对人们的思想矛盾和行为计划状态,通过建立健全制约机制和宣泄渠道,缓解冲突产生的条件,减少和削弱冲突导致的震荡和破坏而采取的一种应急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实施冲突缓解可分为缓解矛盾和处理冲突两个方面:
(1)缓解矛盾,防止激化
要真正有效地缓解冲突,解决冲突,必须根据冲突产生的条件,积极缓解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其具体包括:
①瞄准矛盾焦点,及时疏导分流
a. 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之间,当冲突尚未发生之前,总是会比较集中地围绕着某一问题积累矛盾,成为双方关注、争执、互不相让的焦点。
b. 及时准确地摸清人们共同关注和议论的问题,采取疏导方法,积极组织分流,以防焦点积聚,热点升温,对于冲突的缓解具有重要作用。
c. 疏导分流的方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实际问题的解决,思想问题的疏导,情感问题的化解,政治问题的引导,都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其中最基本的还是调整、疏通、排泄和转移等方式。
②针对大众心理,理顺对立情绪
a. 大众心理,就是社会民众的心理。这种心理往往比较集中地对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作出反应,并通过人们的情绪相互传递和感染。大众心理有一个特点,就是情绪色彩浓厚,相互传感快。
b. 要防止冲突发生,必须从理顺人们的情绪入手。一是调整利益关系。二是改善生活环境。三是增进人际沟通。四是疏通宣泄渠道,及时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③强化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
a. 人们的思想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因素十分广泛,但就其对人们思想影响的性质和方向看,可分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大类。当人们较多地受到积极因素影响时,就会出现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冲突就会大大减少; 反之,当消极因素占主导地位,或一个单位不正之风盛行,消极情绪弥漫,人心浮动,纪律涣散,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也容易产生冲突。
b. 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期都是并存的,我们只能优化,而不能纯化。这就要求:第一,经常引进社会上的积极因素,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积极因素的影响。减少人们接受社会影响的盲目性,增强接受社会正面教育的自觉性; 第二,针对社会上刚刚产生、尚未对人们产生影响的消极因素,应抓紧教育,抢先“打预防针”,增强人们的免疫能力,使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