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宁波大学金融学之金融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利息与利率
【答案】利息是指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它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对贷出者来说,利息是他们让渡资金使用权而应当获得的报酬; 对十借入资金者来说,利息是他们取得资金使用权所付出的代价。
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贷出资本额的比率,利率体现着生息资本增值的程度,是衡量利息量与本金之比的尺度。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利率可以分为官方利率、公定利率、市场利率、固定利率、浮动利率、基准利率、差别利率等。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利率是重要的变量,是各国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
2. 信用合作社
【答案】指山个人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其成员交纳的股金和吸收存款,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其成员的资金需要。基本的经营目标是以简便的手续和较低的利率,向社员提供信贷服务,帮助经济力量薄弱的个人解决资金困难。起初,信用合作社只发放短期生产贷款和消费贷款。现在,一些资金充裕的信用社开始为生产设备更新,改进技术等提供中、长期贷款,并逐步采取了以小动产或有价证券为担保的抵押贷款方式。按照地域不同,信用合作社可分为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信用合作社。
3. 公开市场操作(业务)
【答案】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以影响基础货币的活动。公开市场业务作为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越性:①中央银行能够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影响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②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③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像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 ④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它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而不会像存款准备金的变动那样,产生震动性影响。
4. 基本赤字(Primary Deficits)
【答案】基本赤字指为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减去经常性、资本性支出的差额,收支项目中不包括债务收入以及偿付债务本金和利息的支出。它反映了现时的政府活动如何引起公共部门净负债情况变化,在评估政府赤字的维持能力方面有重要意义。财政赤字虽然可以持久地出现并用债务弥补,但基本赤字最终必须为正数才能以盈余越来越多地抵消债务利息而使政府债务不至于永久地膨胀下去。
5. 参与成本
【答案】投资者要想参与市场,要付出学习成本,要交学费,要投入精力,学习市场运作,了解资本收益的变化,监视市场的动态; 要懂得如何进行资产组合,而且要实时地调整组合,如此等等,这些共同构成需要投资者付出的成本即参与成本。
6. 特里芬难题
【答案】特里芬难题是指一种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货币制度的两难处境,即信心和清偿力之间的矛盾。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双挂钩”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美元本位制。因此,它的运行既要求储备货币发行国——美国保证美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又要求美国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提供足够的美元,以促进生产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顺畅运转。而信心和清偿力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美元供给太多就会有不能兑换的危险,从而发生信心问题,美元供给太少就会发生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这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
,布雷顿森提出的,故称“特里芬两难”。从四五十年代的“美元荒”到60年代以后的“美元灾”
林体系实实在在地陷入了“特里芬难题”中。这一根本缺陷,使后来采取的创设特别提款权复合货币也已无法修补,从而最终使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法维持。
7. 账面平衡(Book Balance)
【答案】账面平衡是指国际收支账面上的平衡。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复式记账法编制的,其借贷总差额必然为零,因此,账面平衡的实际经济意义并不大。账面平衡并不意味着各个具体项目的收支平衡,事实上,各个项目本身经常是不平衡的,而是通过各项口的借方或贷方差额的相互抵销与弥补,才达到总收支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收支可能处于事实上的失衡状态。在国际收支分析中,各国通常用横线将国际收支各项日分成两个部分,线上的项目称实质项目,线下的项目称平衡项目。实质项目包括商品、劳务、转移支付及一些资本项目。实质项目的盈余和赤字实际上表现为一国国际收支的真实平衡状况,而账面平衡则是由平衡项目来完成。实质项目收支若基本平衡,一国国际收支即被认为是平衡的,因而不需要平衡项目调整来实现账面平衡; 反之,则需要用平衡项目的调整来实现账面平衡。总之,由于有平衡项目的调整,账面永远是平衡的。平衡项目包括黄金、外汇和其他流动资产,这是弥补国际收支赤字或反映国际收支盈余的项目,也就是国际储备。分析账面平衡是如何实现的,即实质项目与平衡项目的相互关系状况如何,有助于了解一国国际收支的实际平衡状况。
8. 国际信用
【答案】指国与国间相互提供的一种信用形式,是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运动的主要形式。授信国通过借贷资本推动商品输出,而受信国则利用外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主要形式有出口信贷,政府信贷,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商业贷款,补偿贸易等等。国际信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是国际经济合作的必要形式之一。
二、简答题
9. 如何正确认识消费信用的作用和制约因素?
【答案】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消费信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消费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并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据统计,若不采用分期付款这一消费信用的典型支付方式,西方汽车的销售数量将会减少1/3。此外,企业通过以赊销方式对顾客提供信用等方式,这一信用形式对于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若消费需求过高,生产扩张能力有限,消费信用则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状态,促使物价上涨,促成虚假繁荣等消极影响。因此,消费信贷应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一般来说,消费信用的制约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总供给的能力与水平。总供给的水平越高,消费信用的规模一般越大; (2)居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若居民的实际收入较低,偿还能力不高,一味地发展消费信用则会导致风险加大; (3)资金供求关系。它与消费信用的规模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若资金供求紧张,消费信用的规模就越大; (4)消费观念和文化程度,它制约着消费信用方式的普及程度和消费总量。如在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消费信贷起步较晚,规模也较小,但近年来发展很快,主要体现在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的增长上。
10.什么是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 两者的差异性如何?
【答案】(1)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就是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货币需求方程和货币需求函数中,剑桥方程式、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都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典型。
货币需求的研究任务首先是识别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分辨清楚各因素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对于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通常划分为三类:一类为规模变量,如收入和财富; 一类为机会成本变量,如利息、物价变动率; 余下的则称为其他变量,如制度因素等。
将机会成本变量引入货币需求模型或函数,是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问题的典型表现。其目的在于说明利率和价格变动这类因素对货币持有主体可能造成的潜在收益或损失,以及这种潜在收益或损失对微观主体货币需求行为的影响。
(2)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是货币当局决策者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合理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的方法。判断总体货币需求的变动是决定货币供给的关键。
从宏观角度估算货币需求,需要利用货币需求的宏观模型。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费雪的交易方程式都直接是宏观模型。这些模型的共同特点是都没有反映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等因素,不考察各种机会成本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主要是关心市场供给、收入这类指标的变化。也可这样理答:机会成本因素及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都已纳入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吸纳性极强的变量之中。
(3)对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其着力点在于建立可以更充分反映客观实际的模型并据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