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611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目标

【答案】政策目标是指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的东西,是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公共决策及政策分析的全过程。目标涉及“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对不同政策目标的澄清和认定是分析者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基本的政策目标包括增长、效率、稳定和公平。

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界定了政策问题,并不等于确定了目标,因为问题中确认的东西还太抽象,往往抓不住要害。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围绕问题,开始设定的目标往往笼统,有待进一步具体化。其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总目标分解成更低层次的子目标; 二是量化,给目标定出必须实现的数量界限。这样使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单目标与多目标等,可以分析得较为清楚。

2. 公共政策环境

【答案】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凡是对公共政策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因素皆可归为公共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环境可以划分为一般环境和工作环境两类。公共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等。一般环境是政策系统存续和运行的基础,对政策系统的组织特性和功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是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价的宏观背景和总体性框架。工作环境是一般环境中的不同部分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聚合,具有多样性、变动性、主观性和人为性等特点。即一般环境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要依赖公共政策主体对其加以观察、识别、理解和寻找。

3. 社会利益

【答案】社会利益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对诸种社会要素和社会状态的共同需要所体现的利益形态。社会利益是广泛个体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具体的、独立的利益形态。其内容主要有: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具有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4. 事实分析

【答案】事实,简单地说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事实分析,要对社会的事物、事件、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度量与推理。在公共政策分析中,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的,人们往往按照经验的方法,对客观现实进行一定因果关系的描述性研究。比如,人们可以真实地

描述公共费用的多少以及使用情况等。由此提供给政策分析的信息,往往是描述性信息。所以事实分析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客观实际,排除一切主观干扰。

从政策分析的研究角度来看,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必须搞清楚。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客观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但在描述事实时,不论是判断、推理还是分析、综合,都离不开价值趋向的引导。同样一个客观事实,人们在观察上明显地表现出主体的价值观。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事实,是具有价值的事实。

二、简述题

5. 非营利组织对公共管理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

【答案】非营利组织对公共管理提出的挑战主要包括:

(1)公共行政与管理意涵的扩大。公共行政与管理不再是政府单方面行使权力实施治理的过程,而是整合包括非营利组织的更多民间自愿,实现对社会的良好治理。

(2)公共管理的价值。公共管理不仅仅要重视效率、经济、效能等问题,更要重视“公共性”问题。

(3)对公共服务的强调。传统上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比较重视控制,重视管制,而缺乏公共服务的精神,而非营利组织是一个以服务为导向的组织,这值得公共组织学习。

(4)设计更民主、开放的公共组织。非营利组织的最重要的特征在于信息的共享,强调权力的非集中化,强调自主负责,强调参与和对话,强调合作,强调学习和创新,这些恰恰是政府组织所缺乏的。

(5)参与机制的建立。公共管理部门如何建立有效的参与渠道,将非营利组织的热情引导到公共事务的治理方面,值得研究。

6. 简述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以及特质。

【答案】公共管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之研究领域兴起于20世纪70-80年代。在其发展过程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的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 途径)以及企业管理的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 途径)。

(1)P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P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导源于20世纪70年代,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

P 途径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定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依此,自然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以研究取向而言,P 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的、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 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是采用个案研究法,因此,P 途径代表公共事务管理的“柔性面”,政策分析则代表公共事务管理的“硬性面”。

P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有以下三个基本共识:①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互补之物,成为这些学院

教学课程的方向; ②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 ③以高层管理者,特别是政治性任命官员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

(2)B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B 途径的公共管理主张以较严谨的态度发展实证理论来描述与解释公私部门的异同。在此前提下,他们偏好、认同并接受企业管理的概念与工具,并将之引入运用十公共部门的管理上。兼采案例研究与量化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方法,比较重视学术的研究与理论的建构,长于从不同的学术领域中吸取有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以具备文官资格的公共管理者为主要教学研究对象。

B 途径的公共管理有以下特征:①课程设计依循商业学院的传统; ②并不强调公共与私人组织的差异性; ③企图与公共行政合流; ④重视策略与组织间的管理,是过程取向的,因而非常强调组织设计、人事与预算等问题; ⑤主张采用量化分析(如集群资料分析、实验设计)。

7. 在中国,权力机构对政府监督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权力机构的监督遇到哪些主要的困难?

【答案】(1)中国权力机构监督政府的主要方式

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行政责任的主要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政府的主要方式包括:

①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a. 人民代表大会听取和审议政府的全面工作报告。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例会时,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通过相应的决议,评价、总结政府过去一年的工作目标。它是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具有宏观、全面的特点。

b. 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政府某一方面的专题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例会,一般都要听取政府工作某一方面的专题报告。在审议工作报告时,常委会委员对政府的工作进行评价,肯定成绩,提出批评和建议,询问政府有关部门。

c. 人大专门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听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

②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决算

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计划和预算的基础上,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批准计划、预算,其实质是从最基本的方面制约、监督政府。一般来看,计划、预算的审查和批准包括三个阶段:初步审查。根据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应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国家预算以及预算执行情况的主要内容,向全国人大则政经济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汇报,由其进行初步审查,正式审议。全国人大全体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此问题的报告,由各代表团和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表决批准。全国人大通过有关决定,批准计划和预算及其报告。在批准之后,人大要对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每年的第三季度,听取国务院关于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对计划和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作的部分调整,人大常委会也要审查和批准。

③审查政府的法规、决定和命令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