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藏民族大学中国近现代史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何梅协定》
【答案】《何梅协定》是华北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和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往来的备忘录和复函。主要内容是:①取消国民党在河北及平津的党部; ②撤退驻河北的东北军、中央军和宪兵第三团; ③撤换国民党河北省主席及平津两市市长; ④取缔河北省的反日团体和反日活动。根据这一协定,国民政府丧失了在河北省的大部分主权。
2. 四一二政变
【答案】四一二政变是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共政变。1927年4月12日凌晨,由白崇禧坐镇上海指挥,杨虎、陈群等具体配合,首先出动帮会流氓,冒充工人. 袭击了闸北、南市、沪西等地的工人纠察队。军警以调解工人“内江”为名,强行收缴“双方”枪械,打死打伤工人300余人,并强占上海总工会。次日,工人罢工抗议暴行,其中6万多人前往驻军司令部请愿,行至宝
,大批共产山路时,竞遭周凤岐军的机枪扫射,死100多人。14日,上海军警开始全面“清党”
,建立国民政党员和革命者被捕,革命组织和进步团体被查封。18日,蒋介石通电拥护“清党”
府,定都南京,形成宁汉对峙。
3. 唐宋内阁
【答案】唐宋内阁是袁世凯政权的第一届内阁。1912年3月,袁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在南京组织第一届内阁。唐内阁的要害部门受袁世凯控制,但宋教仁等四个同盟会员也分到了农林、工商、司法、教育等四个部门,同盟会员占到半数,所以又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
4. 中共八大
【答案】中共八大是指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行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中共八大是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大会。它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决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5. 百家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答案】百家争鸣”是我国发展科学和艺术的重要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是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在讨论十大关系时确定的。1951年,毛
泽东为中国戏剧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前后,毛泽东针对学术研究中的不同观点的争论,提出了“百家争鸣”。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应邀向在京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经验教训,也借鉴了外国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性和长期性的正确方针。这个方针提出后,在科学界和文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活跃了人们的思想,使科学文化艺术界的各部门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6. “大包干”
【答案】“大包干”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12月,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首创,是一种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它是在承认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将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种经营形式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有利于克服管理过分集中、劳动“大呼隆”和平均主义等弊病,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是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7. 中共二大
【答案】中共二大是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规定了党在当前的奋斗目标和最近的任务。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中国共产党章程》。选举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为中央委员,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为委员长。会议还决定出版《向导》周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刊物,由蔡和森任主编。
8. 北伐战争
【答案】北伐战争是1926~1927年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战争。为了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统治,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由蒋介石任总司令,从广东出师北伐。西路军占领湖南,攻克湖北武汉; 中路军占领江西; 东路军占领福建。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北伐军先后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队的主力,占领了半个中国,取得了伟大的军事胜利。
9. 中共三大
【答案】中共三大是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的中心
,仟务是讨论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
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中共三大的不足在于,对民主革命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土地问题和建立革命军队问题都还缺乏明确的认识。
10.《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与苏联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共同签订。《条约》包括前言和6个条款,有效期30年。主要内容是: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国家的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条约》的缔结不但使我国获得了国内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和帮助,更使我国获得了可靠的国际支持,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论述题
11.北伐战争。
【答案】北伐战争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
(1)背景
①内部因素
a. 孙中山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受到启发,明确了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决定在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帮助下,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b. 组建黄埔军校,改组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
c. 通过两次东征,击败军阀陈炯明,稳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②外部因素
a.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贿选”的大总统,然后邀请孙中山北上,同时国民会议运动也在全国逐渐展开;
b. 北洋政府各派系间相互争夺领导权,无暇顾及广东国民政府,为北伐战争提供了契机; (2)过程
①第一阶段
a. 从1926年5月起,第四、第七军进入湖南,协助唐生智部稳定了湘南局势;
b.1926年8月,以叶挺独立团为主力在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中大败吴佩孚主力,取得胜利;
c.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夺取武汉,取得阶段性的重大胜利;
d.11月8日,北伐军占领南昌,将北洋军队赶出了江西;
e.12月9日,北伐军击败孙传芳,进入福州,占领了福建;
f.1927年3月,北伐军在上海工人起义的协助下占领伤害,同时南京也被攻克,至此第一阶段的北伐战争结束。
②第二阶段
a.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