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保持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根本前提。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社会结构复杂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社会稳定显得更为重要。为此,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稳定治国论”,并认为“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1]从而有效地维护了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现阶段,我国不仅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而且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能否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新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系统研究邓小平的社会稳定思想,重温历史伟人的理论经典,对于我们当前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采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邓小平的社会稳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共六章内容。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特色,以及学术界关于社会稳定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至第五章为正文部分。
第二章回顾了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依据及历史演变,共两节。首先梳理了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依据,包括文化传统、理论渊源、实践基础三方面。接着回顾了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演变,将其发展历程分为早期探索、基本形成、成熟三个阶段。力图以史实为依据准确把握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为其后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第三章阐述了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的基本内容,共四节。主要包括社会稳定的内涵和外延,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社会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实现途径。这也是从三个层面对邓小平的稳定思想进行逐步深入的论析,即认知层面、价值层面、实践层面,使我们能够对邓小平的社会稳定思想有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了解。本章是论文的主体内容之一,因此论述较为详细。
第四章论述了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的主要特色,共四点。首先,邓小平的社会稳定思想具有宏观的国际视野;其次,邓小平的社会稳定思想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型的稳定观,与静态的、僵化型的稳定观有着严格区别;再次,邓小平的社会稳定思想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精神,即在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改革、发展与稳定有所侧重。
第五章探讨了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的当代价值。理论方面:邓小平的社会稳定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方面:邓小平的社会稳定思想不仅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为我国在新世纪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行动指南。这一章结合我国新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再现了传统研究课题的时代魅力,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第六章结语对全文的内容作了总结和升华,并进一步分析了江泽民、胡锦涛对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邓小平的社会稳定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的指导作用。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