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管理学原理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预算控制

【答案】预算控制是指根据预算规定的收入与支出标准来检查和监督各个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费用支出进行严格有效的约束,以保证各种活动或各个部门在充分达成既定目标、实现利润的过程中,对经营资源能够充分地利用的过程。预算控制必须借助基本的技术要素,才能发挥控制作用,产生控制效应。有效的预算控制应当是一个全流程、全方位的多维控制系统,是一个点面结合、主辅结合、自始至终的动态控制系统。

2. 巴纳德认为,正式组织成立的条件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

【答案】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

【解析】巴纳德还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有三个:

①协作的意愿,即每一位成员都能够自觉自愿地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作贡献;

②共同的目标,即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目标;

③信息的联系,即组织内部有一个能够彼此沟违的信息联系系统。

3. 管理具有双重属性,即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______和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______。

【答案】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解析】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其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管理的双重属性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生产过程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决定了对生产过程所进行的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4. 目标效价

【答案】日标效价又称目标价值,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将要达到的目标的效用价值的估价,即对组织所提供的诱因或报酬的全部预期价值的主观估计,衡量其价值大小的依据是这些诱因或报酬能够在多大程度卜满足个人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人总是期望满足‘定的需要和达到‘定的目标,目标本身对于激发人的动机具有一定的影响,而激发力量的大小又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目标效价,一是期望值,即这两个因素的乘积。其表达式为:激发力量一目标效价x 期望值。

5. 群体

【答案】群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具有某些共同的利益需求或思想情绪、情趣,通过特定的相互关系而结成的两人以上的集体。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①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②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

6. 组织创新

【答案】组织创新是指管理的创新职能在企业组织方面的运用过程,组织创新主要包括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层级结构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

(1)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是通过规范作为类群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权利关系的制度来引导和整合这些成员的行为的。知识经济的到来挑战着传统的企业制度,企业内部的权利关系正朝向知识拥有者方向变化,企业制度结构正从“资本的逻辑”转向“知识逻辑”,这也就要求企业进行制度创新。

(2)企业层级结构创新。层级结构曾是人类组织结构的伟大创新,目前仍是企业的主要特征。作为工业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层级结构曾表现出如下主要特征:直线指挥,分层授权; 分工细致,责权明确; 标准统一,关系正式。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原来企业“金字塔”型的层级结构逐渐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组织扁平化、网络化、分权化是近年来企业层级结构创新的重要趋势。

(3)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知识经济将改变工业社会企业文化的基础,从而使企业文化带来以下方面的调整:企业文化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手段,甚至是主要的手段; 企业文化将是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副产品; 企业文化将从记忆型转变为学习型; 企业文化将在强调主导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同时,允许异质价值和行为准则的存在。

二、简答题

7. 试述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道德在本质上是规则或原则,这些规则或原则旨在帮助有关主体判断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或这种行为是否为组织所接受。

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l )道德发展所能达到的阶段

人类的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两个阶段。随着阶段的上升,个人的道德判断越来越不受外部因素的制约。

①第一层次,前惯例层次。只受个人利益影响。第一阶段,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物质惩罚依据是本人利益,这种利益是由不同行为力式带来的奖赏和惩罚决定的; 第_阶段,只在符合本人的直接利益时才遵守规则。

②第二层次,惯例层次。受他人期望的影响,包括对法律的遵守,对重要人物期望的反应,以及对他人期望的一般感觉。第三阶段,做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 第四阶段,通过履行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

③第三层次,原则层次。受个人用来辨别是非的道德准则的影响。这些准则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一致,也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不一致。第五阶段,尊重他人的权利,在自身价值观和权利的选择上,置多数人的意见于不顾; 第六阶段,遵守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即使这些准则是违背法律的。

道德发展的最低层次是前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做出道德判断; 道德发展的中间层次是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期望; 道德发展的最高层次是原则层次,在这一层次,个人试图在组织或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

有关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人们渐进地通过这六个阶段,而不能跨越; 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于任何一个阶段; 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于第四阶段。

(2)个人特征

①每个人在进入组织时,都带着一套相对稳定的价值准则。这些准则是个人早年从父母、老师、朋友和其他人那里继承发展起来的,是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基本信念。组织的不同管理者常常有着非常不同的个人准则。除价值准则外,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这两个个性变量也影响着个人行为。

②自我强度用来度量一个人的信念强度。一个人的自我强度越高,克制冲动并遵守其信念的可能性越大,自我强度高的人更加可能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因此,对于自我强度高的管理者,其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会更加一致。

③控制中心用来度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命运的主字。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认为他们控制着自己的命运,而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则认为他们生命中发生什么事是由运气或机会决定的。从道德角度看,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不太可能对其行为后果负责,更可能依赖外部力量。相反,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则更可能对后果负责,并依赖自己内在的是非标准指导行为。与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相比,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可能更加一致。

(3)组织结构

好的组织结构有助于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产生。有些结构对管理者提供了有力的指导,而有些令管理者感到模糊。模糊程度最低并时刻提醒管理者什么是“道德”的结构有可能促进道德行为的产生。正式的规章制度可以降低模糊程度,职务说明书和明文规定的道德准则就是正式指导的例子。在不同的结构中,管理者在时间、竞争和成本等方面的压力也不同。压力越大,管理者越可能降低其道德标准。

(4)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强度也会影响道德行为。最有可能产生高道德标准的组织文化是那种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以及具有承受风险和冲突能力的组织文化。处在这种文化中的管理者,具有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意识到不道德行为会被发现,敢于对不现实或不合意的需要或期望发起挑战。在弱组织文化中,管理者可能以亚文化准则作为行为的指南。工作小组和部门的标准会对弱文化组织中的道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