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844中国通史[专业硕士]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推恩令
【答案】推恩令是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汉武帝时开始推行。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 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实质是剖分诸侯王的封地以削弱他们的势力。
2. 御史中丞
【答案】御史中丞是指西汉设置的官职,或称御史中执法,为御史大夫佐官。东汉改为司空,不负监察之责,而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为御史台长官,秩千石,负责监察百官。御史中丞下设治书侍御史2人,掌法律条文解释; 侍御史巧人,掌察举官吏违法,接受公卿群吏奏事。官吏朝见皇帝或国家举行祭天、祀庙、封王侯、拜将相等大典时,其主要负责监察威仪。而其权力仅次于尚书令。
3. 批红
【答案】批红又称“批朱”,是指明清时期题本上批写的皇帝谕旨。题本经内阁票拟后呈皇帝御览,皇帝酌定票拟作为自己的批示,用红笔批写在题本封面上,即作为皇帝谕旨下达。其实际上即指皇帝对奏章的批答,是国家最高权力行使的一种形式。但是,明代皇帝多疏于政务,批红权力落入宦官之手,宦官借此擅权干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清代,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
4. 土断
【答案】土断是指东晋和南朝为解决侨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由于侨置引起户籍混乱,影响财政收人,从晋成帝时开始推行“土断”。即以土(居住地)作为断定户籍的依据,使之著籍,取消侨人原来的临时户籍,改由居住地编制统一的黄籍,因此也就取消了侨人免除调役的优待。兴宁二年,由桓温主持庚戊土断,严厉清查户口,对隐匿户口的豪族地主也给予惩处,收效很大。义熙九年,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也很有成效。土断推行后,国
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也随之上升。因此其结果使政府增加了收入和兵源,“财阜国丰”。
5. 一条鞭法
【答案】一条鞭法是指明后期改革赋役制度的措施,即总括省府州县之赋役,并为一条,量
地计丁,一条审编,一条科征,一条解运,一归于田。明朝中期,大量田地迅速向地主手中集中,商品经济在迅速发展。万历年间,张居正主持改革,将一条鞭法推行全国。清初承明制,继续推行一条鞭法。雍正年间在此基础上正式改行摊丁入亩。一条鞭法将力役部分推入田赋,加强了力役由户丁转向土地的趋势,同时,折银制度和雇役制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此外,由于赋税折银征收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起了促进作用,从而更加繁荣了城乡经济。一条鞭法改变了历代赋和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役制度,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位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类又繁杂向简单的转变。
6. 三藩之乱
【答案】三藩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清初,明朝降将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耿精忠被封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尚之信被封为平南王镇守广东,史称“三藩”。康熙帝借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之机,于1673年下令“撒藩”。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接着尚之信和耿精忠起兵响应,广西、四川、湖南的一些督抚也加入了叛乱阵营,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帝经过8年的斗争,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7. 《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成书于东汉,书中共收【答案】《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又分为上、中、下月品。认为无毒的称上品为君,毒性小的称中品为臣,毒性剧烈的称下品为佐使。这是我国药物学的最早分类法,以后历代本草著作均相沿引用此法。
8. 苏绰
【答案】苏绰是西魏大臣,深得宇文泰信任,拜为大行台左丞,参与机密,助宇文泰改革制
,度。曾创制计账、户籍等法,精简冗员,设置屯田、乡官,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大统十一年(545)
,最为后世称道。授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苏绰为改革制度所草拟的《六条诏书》
,痛斥六朝宇文泰立于座右,令百官习诵,规定不通计账及六条者,不得为官。后又草成《大浩》
以来的浮华文风,作为范文,西魏作文皆仿其体。晚年,奉命据《周礼》改定官制,未成而卒。
9. 王莽改制
【答案】王莽改制是指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掌权后,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颁发诏令,进行改制。其主要内容是:王田、奴婢政策、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改革币制、统一度量衡、更易名号等。由于政策多处通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导致新朝的灭亡。
10.六条诏书
【答案】六条诏书是指西魏文帝大统七年,宇文泰采纳汉族士人苏绰归纳的六条行政原则。
,要求官吏按照此执行,不能通此六条即“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
者,不能任地方官。此举大大强化了各级官僚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
二、简答题
11.清朝前期君主专制集权强化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答案】(1)清朝前期君主专制集权强化的内容:
①进一步尊君卑臣,使君臣关系主奴化。明大臣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则奏对无不跪。明帝对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清满族大臣上皇帝的奏折,多自称“奴才”,后影响到许多汉臣亦如此。
②顺治时继承明朝的内阁制和六部制,但有两点不同:a. 在长官任用上实行满汉复职制。改顺治时的满尊汉卑为满汉一体,令复职制走向平衡,借此拉拢汉族官吏。b. 改革议政王大臣会议。这是满民族制的延续,显示出清前期制度有明显的满族贵族色彩,以贵族特权来剥夺内阁权力。顺治亲政后削弱该会议权力,由皇帝掌握正黄、镶黄、正白旗,并下令贝勒不得领有各旗。康熙即位后设立南书房,从翰林中挑选有才干者为皇帝起草机密文件,处理机密事务,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末年进一步削弱八旗权力,让自己的皇子去抢夺八旗,由皇帝派出的固山额真掌管旗务。
③秘密奏折制度。康熙中叶允许一些亲信官员用奏折报告机密事件,官员由皇帝发给折匣,皇帝与官员本人各掌一把钥匙,官员奏折派遣专人投送京师,不经过通政使司、内阁,直达皇帝。皇帝的批示,用朱笔写于奏折上面,发还官员本人执行。雍正以后,密折应用的范围扩大,许多官员都获得了使用密折的权力。秘密奏折逐渐成为清朝最重要的官方文书。密折具有密、速、详的特点。通过密折制度,清代皇帝不仅能够多渠道地了解下情,也大为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④雍正时期君主专制强化达到一个高峰。雍正下令八旗旗主贝勒只能管理自己的包衣,得到俸饷,彻底剥夺了旗主管理旗务的权力。设立军机处,由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组成。军机处并非清官制中的正式衙门,后来大学士不兼军机大臣就无实权,延续南书房的权力范围,拟诏绕过内阁的票拟,成为最有权力的机构。军机处是皇帝的私人办事机构,具有很强的奴仆性,宰相制残余被彻底清除。
⑤康熙后期,诸皇子争储。雍正即位后,总结教训,宣布秘密立储。皇帝在位时即秘密决定继承人,将立储诏书置于寝宫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皇帝临死或死后由大臣开启宣布。乾隆
,将秘密立储制度化。秘密立储制度,摆脱了“嫡长”观念的束缚,避免了皇三十八年(1773年)
子间的公开争斗,排除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维护了皇族内部的政治稳定。
乾隆时君主专制达到最高峰。前几任皇帝为其打好了基础,很多政策,如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等,使得君主专制强化水到渠成。
⑥通过吸取明中后期教训,清前期皇帝努力做到“乾纲独揽”,强调“勤政”;清初下令严禁“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