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完整意义上的“艺术生产”现象是现代性条件下的产物,它标志着艺术自现代以来的一次转折:艺术由单纯理想观念的代表物更多地转向物质形态的生产,并由此改变了其存在的观念形态,美的、自由的艺术逐渐让位给娱乐、消遣的艺术。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消费文化等文化变革都可以说是艺术现代转向的另一种表述。艺术作为现代性结构中的革命性力量不得不面对这次转向带来的各种问题。其中,“艺术的终结”与“艺术的民主”之间的争论是我们在当代重提艺术“本真”的最大契机。而从“艺术生产”入手,从艺术的现代转向入手恰恰是当代人重寻艺术本真的真实路径。 艺术生产理论的完整提出是自马克思以来的事情,本文通过论述马克思、恩格斯、西方马克思主义及某些后现代理论家对艺术生产与文化工业概念的界定,把“艺术生产”理解为一个多侧面、多维度的意义整体,区分出政治经济学、哲学、美学三个阐释层面,把这三者之间的交叉互渗作为“艺术生产”概念的原理基础,并试图在艺术生产的三个阐释层面中发现艺术现代转向的合理性与问题性,为重寻艺术本真理清思路。 艺术生产的政治经济学阐释强调,艺术生产同其它生产一样,是整个社会生产的一个部类,具有一般实践活动的特征。艺术生产有一个物化的过程,要改变物质的现实形态,获得物质的存在方式,同样也有自身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艺术生产是一种系统结构运作的产物,通过生产者、中介机构以及艺术消费者的通力合作、多极互动才能完成艺术作品的创制。政治经济学阐释注重艺术存在的物质性前提。正是这一前提决定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的客观依据,为艺术的本真存在确立了物质性的基础,从而也为文化工业时代艺术生产的产业化趋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艺术生产的哲学内涵是指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的一部分,它具有区别于物质生产的独特精神意蕴。艺术生产的“精神性”指生产主体通过对象化的感性生命活动确证自我的本真存在。从理想意义上看,艺术生产是人存在于世的本真方式之一,它在本质上与人“按照美的规律”的劳动别无二致。艺术生产的哲学阐释将艺术生产确立为现实生产的引导性范式,并以此作为批判文化工业时代艺术生产现状的指导思想,从而维护了艺术本真存在的精神性内涵。 艺术生产的美学阐释旨在强调艺术是追求审美价值的生产实践。艺术的审美本质在普遍意义上决定了艺术活动的人性标准,艺术的真正目的在于追求精神的审美价值,追求人的自我确证感;另一方面,对艺术的审美本质以及生产的美学背景的理解必须在艺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模式中展开,对艺术生产审美性的强调也应该寻找到它在现实中的立足点,审美价值的实践展开必须与艺术生产的现实状况相互联系。 艺术生产的三个阐释层面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其中,政治经济学阐释是基础,哲学阐释是根本,美学阐释是对哲学阐释的进一步引申,是对艺术生产之哲学人文价值的进一步落实。分列出艺术生产的三个阐释层面为当代人考察艺术的本真存在确立了三个维度,正是在这三者所确立的网络系统中人们得以更真实地发现艺术的本真。艺术存在的真实状态从来不是一个单面单维的现象,在多层面多结构的复杂关系中艺术存在。切实考虑到艺术本真存在的三个维度及其复杂关系是当代艺术生产成功与否的关键。现代人必须面对艺术存在的“为何变”、“必须变”与“如何变”的问题,并以此展开对艺术本真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