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藏民族大学专门史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都江堰
【答案】都江堰是指战国时期秦在蜀地修建的水利工程并使用至今,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秦在夺取巴蜀之地后,蜀郡郡守李冰在今成都以北的都江堰市境内整治崛江,分崛江为内外江,内江灌溉,外江分洪。都江堰的修建消除了崛江长期存在的水患,灌溉了大量良田,有利于蜀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也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形势户
【答案】形势户是指地方上有势力的豪富之家。宋朝的形势户包括官户和充当州县衙门的公吏、乡里基层政权头目的上户。其中官户占少数,吏户占多数。与形势户相对应的平户,则包括形势户以外的全部人户。形势户是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宋皇朝依靠形势户管理国家,统治人民。在法律上,形势户中的吏户没有特定的权利。但是,形势户依仗当官作吏的权势,为非作恶,却是史不绝书。宋朝对形势户在纳税、租佃官田、向官仓出售粮食等方面定有禁约。北宋初,在各州府专设“形势版簿”,南宋时又改为在税租簿上用朱笔标明“形势”两字。规定形势户比平户须早半月纳税,如拒不纳税,要加重刑罚。
3. 辽饷
【答案】辽饷,又称新饷,是明朝后期开征的用于辽东军事需要的一种赋税。始征于1618年,全国除贵州等少数地区外,平均每亩土地加征银三厘半,后来又两次增加税额,至1620年时开征银约五百二十万零六十二两。天启年间,辽饷征收扩大至关税、盐课及其他杂项银两。1631年又把田课由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派银六百六十七万余两,除兵荒蠲免,实际征银五百二十二万余两,另加关税、盐课及杂项,共征银七百四十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辽饷是对人民群众的大规模掠夺,加剧了社会的贫困程度,促进了明朝的没落。
4. 光武中兴
【答案】光武中兴是指光武帝刘秀统治期问,经济恢复、政治稳定的现象。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削平群雄,统一中国,为稳定、巩固王朝统治,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厚予爵禄而禁止其干政; 对诸侯王和外戚也予多方限制; 行政体制,仍置三公,事归台阁; 减省地方官吏。其次,安定民生,恢复经济,重行西汉初年三十税一旧制; 遣散军队还乡务农; 九次下沼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 兴修水利等。其三,比较适当地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他本人也勤政节俭,遗诏薄葬。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5. 谶纬之学
,是指巫师或方士【答案】谶纬之学是指流行于西汉末和东汉时的一种神学迷信学说。“谶”
,是指方式化制作的一种隐语或宗教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又分为符截、图饿等。“纬”
的儒生编集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相对于“经”而言的。该学说主要以《易经》中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和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根据,为巩固统治或改朝换代提供天命上的根据。王莽利用此“改制”。东汉光武帝用此作根据中兴汉朝。东汉章帝集白虎观会议,写成《白虎
,使儒学神秘化,谶纬学也更为发展,尊为秘经。至东汉末年,这一学说才逐渐衰落。 通义》
6. 达鲁花赤
【答案】达鲁花赤是元朝掌有实权的最高地方长官。在地方上,元朝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
,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路、府、州、县设达鲁花赤(蒙语为“镇守官”或“亲民官”)
管并督察地方行政。达鲁花赤均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此官职,说明了蒙古统治者对汉人官吏的戒备之心。
7. 巫蛊之祸
【答案】巫蛊之祸是指汉武帝末年发生的宫廷内乱。巫蛊为一种巫术。当时人认为使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加之武帝晚年多病,便疑其左右人巫蛊所致。征和元年,丞相公孙贺被人告发用巫术诅咒,在驰道埋木偶人,死于狱中,武帝便命宠臣江充为使者治巫蛊。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次年,他诬告太子宫中埋木偶人甚多,太子畏惧,杀江充及胡巫而逃走。武帝发兵追捕,太子也发兵抗拒,激战五日,死者数万人。后太子兵败自杀。
8. 秘密立储制
【答案】秘密立储制是指清代雍正帝以后皇位继承制度。清朝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初无定制,至雍正,遂创行秘密立储制。具体内容为:皇帝生前不立太子,但选定继位者,等皇帝去世后,朝臣将有关遗诏昭告朝野。一般为皇帝写下诸君之名,密封藏于匣内,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另写一道由内务府收藏,以备核对。其特点在于皇帝全权决定储君人选,不受“嫡长”传统观念约束,并且也排除了统治集团中任何其他势力、个人对建储一事的干扰,是皇权强化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秘密立储之法尽量规避可能的夺位大战起到了减少储位纷争、保持政局稳定的作用,比前代的继承制更具合理因素。
9. 张骞通西域
【答案】张骞通西域是指汉武帝时期对西域诸国所采取的大规模外交行动。其中张骞共出使西域两次。第一次出使时间时是武帝建元三年,其目的是要联合大月氏。第二次时间是元狩四年目的是要联合乌孙。但由于当时匈奴在西域势力很大,大月氏、乌孙不想再回原地,所以张骞原定的目的未能达到。但是,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建立了和西域各国的联系也加强了汉族人民与西
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
10.氏族公社
【答案】氏族公社是指原始社会后期以血缘关系结成的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氏族公社的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其只要特点是: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份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份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父系氏族制的产生是和农业及饲养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二、简答题
11.简述两税法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评价。
【答案】唐德宗建中元年在宰相杨炎的主持下实行两税法。
(1)背景
①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大批流失,军阀割据局面逐渐形成,山东、河北、河南不再为朝廷所有,政府的经济实力大幅削弱,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②国家控制的土地微乎其微,指望依靠名存实亡的均田制以解决财政危机,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③为了应付浩大的财政支出,政府增加了许多新的税目,这种方式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境,反而造成赋役制度的进一步混乱。
④方镇州县各自为政,巧立名目,贪官污吏中饱私囊。豪强富户百般规避,转嫁负担,贫弱百姓则旬输月送,不得休息。
以上情况表明不改变旧的赋役征收原则,仅靠加重对现存课丁的压榨来维持财政收入的办法已经走上了绝路。
(2)内容
基本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主要内容包括:
①统一税目,以户税与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摇以及其他一切赋敛纳入两税。
②依据土地财产划分户等,不论主客、丁中一律按户等高下征税,行商由所在地征收三十分之一。
③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六月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
④量出以制入,以大历十四年的全国垦田数作为两税征收的基准额分摊各州。
(3)评价
两税法是中国古代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赋役制度改革。
①顺应了赋役制度发展趋势,扩大税源,使唐政府的财政状况走出困境。
②立法较为公平,有助于改变赋役不均的现象,大大增加了政府控制的户口。
③成为调节国家、地主、农民三者关系的重要的手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