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吉林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编后话

【答案】编后话是指广播电台对播出的一些有重要意义的新闻及时做出评介、分析、建议、倡导和号召,同时它还往往针对新闻中的观点、材料、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进行解释、答疑,以突出稿件的思想性和特殊的现实意义。编后话是从报纸的“编者按”演化而来的。编后话一般是广播新闻播出后所进行的理性分析和舆论引导。

2. 贴近实际

【答案】贴近实际,是指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大局服务。把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巨大课题作为我们新闻评论选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使新闻评论更加具体实在、深入扎实。

3. 夹叙夹议

【答案】夹叙夹议是指评论中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它可以是先举事例,后进行论证,再举实例和议论; 也可以是先论证,后举例说明,接着又议论和举事例。一般稍长一点的评论文章,时常用夹叙夹议的方法。

4. 调查性评论

【答案】调查性评论是指所评论的对象并不来自媒体已有的报道,而是作者在深入调查之后,根据调查所得的内容,边公布调查的结果边进行评论。调查性评论,是基于调查研究后进行的评论,其最为根本的要求便在于作者应当身体力行进行社会问题发现,再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阐述有益的主张和进步的见识。

5. 贴近群众

【答案】贴近群众,是指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新闻评论要把握群众脉搏,说群众想说而说不出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而又喜欢听的话。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新闻评论选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6. 系列评论

【答案】系列评论是指针对某一重大问题和事件而刊发的一组评论文章,一般在三篇以上。系列评论所反映的问题比较重大,而且涉及的面也较广,在一篇评论文章里很难说清楚、说完整,需要将重要的问题分割开来,一篇一篇地辨析和阐释。系列评论一般来说都是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分成若干小题目来做,各篇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系统。

7. 工作述评

【答案】述评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由于记者的活动范围广,所以述评的选题也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样就可以及时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评述,增强评论的时效性和群众性。工作述评,顾名思义是针对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或问题进行评述的。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各个领域和各条战线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层出不穷。人们不仅需要及时得到各种必要的信息,在他们对各种新闻事实进行思考的同时,也需要了解新闻媒介或记者的看法和主张。以便做出自己的判断,辨明是非和方向。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或“难点”的问题,更是如此。

8. 财经评论

【答案】财经评论是有关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经济决策最新事实和情况的有关评论。财经评论的概念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登场,因而从一开始就十分敏感于市场变迁。它着眼于市场经济中各种主体的行为以及他们彼此的关系和博弈,重视对新闻事件的深入剖析和趋势判断,力图为受众展示方方面面的联系。通过发表评论,促使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得以尽快解决,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简答题

9. 新中国建立后新闻评论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案】这个时期的新闻评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具体阶段:

(1)全面恢复和开始建设时期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经济建设成为全国全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由于共产党已经成为执政党,领导全国政权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工作,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提出新的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因此,作为党报的新闻评论需要配合形势和任务,及时地、准确地、理论联系实际地去宣传和阐述党所提出的各项任务、方针、政策,动员人民群众为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任务而奋发努力地工作。于是,这个时期中阐述型社论和评论开始兴起并日益引起社会重视。

(2)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

在1957年6月到1978年的20余年中,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精力用于阶级斗争。前后经过了反右派斗争、反右倾斗争、农村的“四清”运动以及所谓“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即政治大灾难等具体阶段。总起来可分为前十年和后十年。

①前十年(1957-1966)这一阶段,鉴于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形势对国情的极左的错误估量,致使报刊及其新闻评论特别是在政治问题上常常棍淆了敌我两类矛盾,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造成了严重的负面效应乃至严重误导。

②后十年(即1967-1978)这一阶段,正是我国开展所谓“文化大革命”的非常历史时期,即给党和国家、给全国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时期。在这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浩劫中,党报及其新闻评论被推到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第一线,扮演了极不光彩的可悲角色,在中国新闻评论史上开始了一次历史大倒退。多年从事《人民日报》评论工作的范荣康同志将“文革评论”称之为“四无评论’,,即无中生有、无需论证、无限拔高、无限上纲。

(3)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四人帮”垮台以后,报刊新闻评论逐步摆脱了极左的影响,开始恢复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然而,“十年内乱”刚刚结束,“文革”的理论和做法还没有被彻底否定。当时中央党政主要负责人华国锋同志的指导思想仍是坚持“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如果照此办理,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一大批老十部的冤案难以昭雪改正,邓小平不能出来工作,揭批“四人帮”也无法深入下去,新闻评论工作也被设置了重重禁区。

10.提高基本素养与评论写作的关系如何?

【答案】新闻评论工作搞得好不好,评论的质量高不高,关键取决于评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如何。评论工作者不但必须具备新闻工作者(主要是编辑、记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而且还必须具备评论工作者特有的修养。称职的评论工作者,应该既是报纸的代言人,又是编辑部能出观点、出主意的参谋员,是既能写评论又能写重点报道的多面手。评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如何,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一家媒体队伍的基本面貌和素养。

做好评论写作,必须提高评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1)只有提高政治觉悟,加强道德修养,才能站到时代的前列,体现时代精神;

(2)只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政策观念,才能学会分析问题,做好党的“耳目喉舌’夕;

(3)评论工作者必须注意文化知识的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学识渊博,精通业务,因为一篇好的评论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写作功底的集中体现。

11.简述评论选题的来源。

【答案】评论选题的来源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从上级精神中选题

①能够体现上级精神的有中央和地方经常召开的各种党的会议、政府的会议、各种工作会议,颁布的各种法律、法令、条文和文件,还有许多领导人的讲话等。

②从上级精神中选题,首先,要深刻学习和领会中央的文件,其次,要结合宣传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他们熟悉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