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808人文地理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城市经济区
【答案】城市经济区是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带动周围农村,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各种规模和类型的经济区。与其他类型的经济区一样,也是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根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分布、历史演变、交通状况、经济联系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2. 文化整合
【答案】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特别是当有不同文化的族群杂居在一起时,他们的文化必然相互吸收、融合、涵化,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逐渐整合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文化整合过程是在矛后与斗争的反复交替中不断前进的。文化在经历了冲突、调整和适应之后,就达到了整合的趋向。文化整合的结果往往促进新文化的产生,给社会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3. 森普尔
【答案】美国地理学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她致力于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思想文化、经济发展与国家历史的影响,强调自然地理条件的决定性作用。著有《美国历史及其地理条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中海地区地理及其与历史的关系》。
4. 白兰士
【答案】维达尔·白兰士是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他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在他的倡导下,法国地理学从十九世纪后半叶起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一个有影响的法国地理学派。白兰士认为,自然环境提供了可能性的范围,而人类在创造他们的居住地的时候,则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凭借自身的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
5. 维布雷宁消费型
【答案】维布雷宁消费型,维氏认为,人类是一种社会的动物,其需求和购买行为通常要受到社会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并遵从他所处的相关群体、社会阶层和家庭等特定的行为规范。维布雷宁模式立足于社会文化环境,探讨了外部环境对消费者的影响,以及消费者购买行为对外部环境的能动反应。
6. 现代农业
【答案】现代农业是指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
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其基本特征是: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
7. 政治空间结构
【答案】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其中每一空间要素都对政治地理单元特征产生深刻影响。此外,只有空间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政治空间结构,这些要素才能发挥其现实的影响作用。
8. 刺激扩散
【答案】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例如,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土著人,因温度低无法经营农业,只靠狩猎为生。后受南部草原上驯养牛、羊的刺激,开始驯化只能在当地生存的驯鹿,结果获得成功,当地土著人就由狩猎转向放牧驯鹿为生。
9. 断裂点理论
【答案】断裂点理论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由康维斯对赖利的“零售引力,加以发展而得。该学说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规律,
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10.主体功能区
【答案】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各个地区因为核心(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
11.人口容量
【答案】人口容量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其影响因素包括地域的开放程度、时间规定性、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生活水平的高低、分配方式与社会制度、小同目标下的人口容量以及承载人口的基础,主要特点有人类在人口容量上的主观能动性,人口容量与现实人口规模之间关系的不稳定性以及人口容量对现实人口制约作用的不确定性。对人口容量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
12.普雷德行为矩阵
【答案】普雷德的行为矩阵是进行区位决策行为系统研究的一种矩阵模型,普雷德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因此,普雷德把决策者的决策描述为某种情况下有关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决策者处理这种信息的能力的函数,从而创立了行为矩阵模型。
二、简答题
13.简述文化本土化的表现形式和局限性。
【答案】(1)文化本土化的表现形式
①文化本土化有一种内趋性的取向
各民族国家面临一个全盘西化、失去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危机,许多民族国家通过文化本土化的思潮寻求自我文化认同,这些文化本土化运动包含着希望摆脱强势的文化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儿带来的认同危机,以重新确立民族的精神支柱,这种民族文化认同的走向是内趋的。
②文化本土化有一种外扬的趋向
在各自的文化母体中寻求先进文化建设的资源,一些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文化资源,以构建一种超越西方工商文明的新型文化。
③外来文化的包装与适应
文化本土化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手段,而且是以经济竞争完成文化竞争的双赢途径。 (2)文化本土化的局限性
①某些国家和地区单纯从本地利益出发只强调和维护本土文化,结果小可避免地造成了环境破坏、资源短缺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漠视与侵略,而这一切反过来不仅构成了对本土化的威胁,且构成了对整个人类文明的破坏。本土化主要以民族国家的形式存在,而民族国家导致极权主义、世界处于风险状态、贫富分化的两极世界,对和谐生活构成了威胁。
②本土化运动可能隐藏着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本土化运动有可能以拒斥西方文化殖民和现代化弊端为由,进而否定现代化文明,走向文化封闭主义、保守主义,最后拒绝参入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趋势。
14.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及其具体的含义。
【答案】(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的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2)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含义
①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
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权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
②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