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
楚立国于商末周初,最初“土不过同”。东周时期周王室衰落,楚国逐渐强大。从春秋初年开始,楚国不断进行大规模兼并战争,逐步控制了荆楚地区,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春秋中期以后,以荆楚民族为主体,以楚国为中心的楚文化体系已形成。进入战国后楚继续扩张,成为“战国七雄”中拥有国土最为广阔的大国,不仅拥有整个荆楚地区,且占领了吴越、百越、巴蜀等地区。东周时期楚国的主要活动范围包括今湖北全省,湖南北部,河南南部和安徽西部一带,这一带的东周文化遗址,大部分属于楚文化遗址。丰富的煤矿资源和以失蜡法为代表的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为楚青铜器纹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东周时期楚铜器的纹饰主要以动物纹为主,而动物纹又以龙纹的各种变形式为大宗,可以说,在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早期这段时期,楚铜器纹饰就沉浸在“龙的世界”中;战国中期开始,楚铜器纹饰动物纹急剧减少,几何纹占据了主要位置,素面铜器开始逐步出现;战国晚期,全素面铜器大量盛行,也伴有仅装饰细弦纹的铜器。到这一时期为止,楚铜器纹饰发展完成了由繁入简的过程。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对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作了整体概括的介绍。
第二部分,类型学分析。本部分通过对97座铜器墓中出土铜器纹饰中较为明晰的398件纹饰进行分型分式研究,将其共分为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人物画像纹四大类, 从而理出每一类纹饰的发展线索。
第三部分,分期断代及纹饰演变。本部分以类型学分析为基础,将所有类别纹饰的型式按年代分为六组,最后根据其发展脉络将其分为四期,即春秋早期、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然后根据这一分期,继而探索各个时期各种纹饰的发展演变规律。
第四部分,纹饰的组合与装饰部位。本部分从纹饰种类和器形两方面分别作了资料整理,以不同角度分析每种纹饰分别与哪些不同的纹饰组合,且作为主要纹饰还是次要纹饰装饰在何种器形上。
第五部分,纹饰发展背景及纹饰特征。本部分从东周时期楚国的社会背景出发分析楚铜器纹饰的产生及发展,并以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和湖北随县曾侯乙楚墓为例,分析了楚铜器纹饰的特征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