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物资学院证券与期货812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资)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工人阶级贫困化
【答案】工人阶级贫困化是指整个工人阶级处于贫困状态的地位,有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两种表现形式。相对贫困化是指工人阶级的收入在社会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在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分配中,工人阶级所占的份额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下降的。工人阶级相对贫困化同工人的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改善是无关的。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是会有所改善的,但比起资本家财富和生活消费的快速增加来说,工人所得到的社会满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化,是指工人阶级物质和文化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即愈来愈穷,生活更坏。其主要表现在实际工资下降、失业率提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大量存在,以及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方面。
2.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答案】(1)简单劳动,是指那些事先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的训练和学习,每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从事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
(2)复杂劳动,是指那些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
(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是不相同的,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这是因为,复杂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价值也就高些。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这样,为了交换,各种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还必须化作同一的简单劳动,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确定商品的价值量。因此,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是无差别的一般简单劳动。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的简单劳动时间。从质与量的统一来理解价值,它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的简单的抽象劳动。在商品经济中,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比例,不是人们主观直接计算的结果,而是在千万次的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发展时代是不相同的。
3.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答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指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过程,它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则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价值增殖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工人为资本家生产某种使用价值,但使用价值本身并不是资本家追求的目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要生产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生产能够出卖的商品; 不仅要创造价值,而且还要带来剩余价值。把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的生产过程; 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则
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4. 当代资本主义体系
【答案】当代资本主义体系是指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经济整体。它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自己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在当代资本主义体系中,既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正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甚至还有封建和半封建成分占相当比重的落后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有些国家发展得快,有些国家发展得慢,有些国家更多地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有些国家则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因此,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5. 固定资本
【答案】固定资本是指在生产资本中,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价值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的那部分资本。它包括投在厂房、机器、设备等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在进行生产时,必须一次全部付出,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并在较长时间内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但是,从价值形式来看,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却不是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按照机器、厂房等在生产过程中的损耗程度,逐渐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经过多次生产过程,资本的全部价值才能转移完毕。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是随着商品的销售,经过多次流通过程,才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周转回到资本家手中。根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特点,把它称为固定资本。
6. 经济同盟
【答案】经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在实现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在进一步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经济同盟不仅要在成员国相互间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制度,允许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而且要在货币、财政政策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组织,以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行为。它是共同市场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也是跨国间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式。
二、简答题
7. 为什么说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个循环的统一?
【答案】(1)产业资本的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过程中,经历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其中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可见,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2)产业资本的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个循环的统一
产业资本的现实运动是进行连续不断的循环,因而也就同时存在着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①货币资本循环的特点是: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资本,终点是己发生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因此、它鲜明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日的就是取得剩余价值,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其片面性在于容易忽视生产阶段,仿佛价值增殖是在流通中完成的。
②生产资本循环的特点是: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过程,表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不停顿的再生产过程,纠正了货币资本循环造成的假象。其片面性在于,它使资本主义生产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被模糊了,似乎是为生产而生产。
③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是: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既能反映出资本生产是不断的再生产过程,也能反映出商品资本的全部出售是产业资本正常运转的条件。其片面性在于,模糊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动机,仿佛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
以上分析表明,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产业资本运动的特性,但同时又各有自己的片面性。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以价值的增殖为目的。在现实的循环中,每一个特殊的循环都以其他循环为前提,而且每一种形式的循环的反复己经包含了其他形式的循环的进行。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即并存性),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继起性),是实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因此,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个循环的统一。
8.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变化,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出现许多新的特点。
(1)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进程不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不同和干预经济生活的力度不同,因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再生产周期长短不一,削弱了经济危机在国家之间的连锁反应程度,产生了经济危机非同期爆发现象。
(2)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小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相比,破坏程度相对较轻,危机对经济生活的冲击不如战前严重,工业生产的下降幅度有所减小,整个再生产周期的起伏,不像战前那么大。
(3)再生产周期各阶段的交替进程不甚明显,各阶段的特征减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危机阶段生产下降幅度一般较小,危机阶段持续时间较短,萧条阶段与复苏阶段不易明显划分,经济复苏缓慢无力,经济回升到危机前的最高点非常困难。而在高涨阶段,生产上升缓慢,增长乏力,经常存在企业开工不足。
(4)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失业成为再生产周期中的经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