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东北大学文法学院808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简述题

1.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怎样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答案】(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归根结底,是以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为根本依据的。

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a. 只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才能使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变成自为阶级,形成强大的阶级力量与资产阶级作斗争。

b. 只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c. 只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才能战胜各种错误思潮和机会主义,保证无产阶级革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

d. 只有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成为工人阶级其他组织的领导核心。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a..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b.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才能充分调动现代化建设的一切积极因素。

c.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国内社会环境和国际和平环境。

(2)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①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人民实现着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基本原则,决不能动摇。

②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党要实现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

a. 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b.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c.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d. 扎实推进党的制度建设。

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重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a. 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

b. 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c. 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

d. 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加强自身建设,保证党始终引领社会发展进步;

e. 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2. 为什么说“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答案】(1)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是我们的治党治国之道,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

①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

②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坚决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恩格斯多次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是行动的指南。列宁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我们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列宁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新的阶段

(3)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

3. 简述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意义。

【答案】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1)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3)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积累规律等。这些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形式。如果撇开制度因素,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案】(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恩格斯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认为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具体表现为: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5. 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8页)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 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答案】(1)这段话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