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856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简述题

1. 我国现阶段为什么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答案】(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力一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①按劳分配为主体包括两层含义:

a. 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按劳分配收入在他们的个人收入总额中占主体地位。

b. 在整个社会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为主体,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的基本性质。

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主要是指按资分配、按个人资产分配、按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分配、按风险和机遇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等分配方式共同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2)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依据是:

①以公有制为主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在收入分配领域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力一式并存。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a.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使按劳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通过市场来实行;

b. 市场经济运行的自身规律又要求按照市场规则来对个人进行收入分配。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2. 简析当代资本主义金融一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这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生产资料私有制依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资本雇佣劳动的制度依然存在并运行着。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并没有改变,资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支配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周期性经济危机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经济特征。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怎样产生的? 其形式有哪些?

【答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

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大发展,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

(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a. 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成果的广泛运用,引起了新兴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己无法满足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必须靠国家的力量来筹集。

b. 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是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意进行投资的,只有通过国家力量才能完成。

c. 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使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客观上需要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只有国家出面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才能实现。

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a. 私人垄断的产生,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物质财富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b. 私人垄断资本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

c. 资本主义国家必须介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以维护和巩固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运行,于是就出现了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三种基本形式:

①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企业;

②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以资本所有者身份与私人垄断组织合资或合作经营的企业;

③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

4.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案】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攻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当前,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要敏锐地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加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一定会产生不同性质的上层建筑。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④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

⑤从服务的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调控的手段有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

⑥从服务的效果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它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4)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5.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但不论是什么样的联系,其根本内容都是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既对立又统一。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事物最普遍、最本质的联系,即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问的联系,揭示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联系和发展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