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同济大学现代西方哲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第二性的质
【答案】第二性的质是洛克关于物体所具有的性质的划分其中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中能够产生观念的能力,而第_性的质则是物体借其体积、形相和运动等第一性的质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诸如颜色、声音、滋味等观念的能力。第二性的质虽源于物体的刺激,但它并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具有因人而异的相对性。
2. 莱布尼茨的二迷宫
【答案】莱布尼茨的二迷宫是指他在《神正论》一书中归纳的两个基本哲学问题。他认为我们的理性常常陷入两个迷宫:①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特别是关于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这个迷宫涉及一个重要的神学和伦理问题,即意志自由和恶的起源存在什么关系。②有关连续性和看起来是它的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这个迷宫是关于运动和时间的物理现象如何可能由不可分的点组成的问题。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3. 人是环境的产物
【答案】人是环境的产物是爱尔维修提出的,意即人的差异是因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制约。这里提到的“环境”不是指自然环境,而是指社会环境,即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及所接受的教育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法律制度。他认为人生而平等,表现在人的智力是天然平等的,具有认识事物的同等能力。人们的智力差别和道德上的善恶都是后天形成的,即由所处环境和所受的不同教育造成的。因而,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
4. 斯多亚派的不动心
【答案】斯多亚派的不动心是指不关心快乐或痛苦,情绪不受外部感性世界的影响,获得心灵的安宁或平静的状态。情感是非理性的,不动心不同于普通的冷漠或麻木,而是理智对情感的正当控制。由于幸福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所以人们虽然不能控制外界事情的发生,但能排除外在事件对心灵的影响,以心灵的不变来应对世界的万变,因此他认为不动心是最高的德性。斯多亚式贤哲的特征是分离了情感,纯粹出于理智的行为。这种观念引起了许多蔑视世俗快乐的宗教和贬低情感作用的哲学体系的共鸣。
5. 康德的范畴
【答案】康德的范畴是指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对直观的综合给出的统一概念。康德认为知性表现在判断之中,范畴产生于判断的行为。他根据传统逻辑建立了由量、质、关系和样式四组十二个判断形式所组成的判断表,并对应地建立了范畴表:①量:单一性,复多性,总体性; ②质:
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③关系:实体与偶性,原因与结果,交互性; ④样式: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性与非存在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在每一类范畴中,前两个相互对立,第三个则是它们的统
一。这十二个范畴共同形成了思维的基本法则。
6. 智者
【答案】“智者”是指有智慧的人,源于希腊语的“智慧”。公元前s 世纪后期,“智者”专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智者是教给青年某些知识的人,从而获取酬劳,他们教授的内容主要是论辩术和修辞术,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对青年是有用的,但这些学问只是“术”,还称不上“学”。智者着重培养学生演说和辩论的技艺,不传授知识学理,其教学目标是在政治和诉讼中获胜,不是寻求真理,更不是满足个人的好奇心。
7. 回忆说
【答案】“回忆说”是柏拉图首次提出的关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观点。柏拉图认为灵魂在下降之前,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包含天赋的知识。当灵魂进入肉体后,由于受肉体的污染而暂时忘记了关于理念的知识,所以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重新获得知识。“学习”就是“回忆”,原初的知识是灵魂对理念的自我观照,学习的知识则是对原初知识的摹本,灵魂的摹仿就是回忆。“回忆说”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为苏格拉底方法提供了理念论的论证; 回答了生活在可感世界的人何以能够认识理念的问题。
8. 自然说
【答案】自然说是指人应按照自己本性决定自己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的学说。“自然”源于自然哲学中的本原观念,指人类本性。智者认为国家的起源、人类社会的法律和习俗等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与人的本性并不一致。自然说认为传统的法律和落后的习俗都是约束人的本性的,人们应抛弃它们,按照自己本性去生活。关于人的本性,持自然说的智者们之间存在着分歧,有的认为是弱肉强食,有的认为是天生平等。
二、简答题
9. 简要叙述约翰·司各脱关于形而上学与神学关系的观点。
【答案】约翰·司各脱认为,一切学科都不需要证明其自身对象的存在,一个学科对一个对象的研究,是以承认该对象的存在为前提的,对象在学科之先。因此学科只研究对象的属性,而不研究其存在。关于形而上学与神学的关系,他认为:
(1)形而上学只能证明上帝的存在,神学只能说明上帝的属性。
“存在之为存在”是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而神学的研究对象则是上帝。因此神学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只能说明其属性; 形而上学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但小能提供关于上帝属性的认识。
(2)形而上学与神学的关系相当于理智与信仰的关系。
约翰·司各脱认为存在分为无限存在和有限存在两种。无限存在是上帝,有限存在是被造物。
两种存在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有限不能直接推导出无限。人的理智是有限存在,而上帝是无限存在,故人的理智不能认识上帝的属性。因上帝的属性是信仰的对象,神学是信仰,不可通过理智获得。因此,形而上学与神学的关系相当于理智和信仰的关系。
(3)将形而上学同神学区分开来,淡化神学对哲学的影响。
约翰·司各脱认为神学的主要目的是教育人们如何行动、如何达到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一门实践的学问,而非理智探索的、思辨的学问。因此他将形而上学同神学区分开来,淡化了神学对哲学的影响。
10.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的观点。
【答案】(1)现实政体
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希腊城邦的宪法和政制的基础上,对各国政体做了形式上的区分。
①政体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把政体划分为两种:为了公民共同利益的好政体和为了执政者私人利益的坏政体。每一种政体又分为三个属:
a. 好政体包括由一个人统治的君主制、由少数人统治的贵族制和由多数人统治的立宪制; b. 坏政体则依统治人数的多寡分为由一个人统治的暴君制、由少数人统治的寡头制和由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
②政体优劣的决定因素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优劣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统治者人数的多寡,而是统治者的德性和目的。每一类坏政体都是由相应的好政体蜕变而来的。例如,由一个人统治的政体,如果统治者贤明,则为君主制,反之,则为暴君制。君主制蜕变为暴君制,同样地,贵族制蜕变为寡头制,立宪制蜕变为民主制。
(2)最理想的政体和现实中最佳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区别了最理想的政体和现实中最佳的政体:
①最理想的政体
最理想的政体是君主制,公民被一个在各方面都最卓越的人统治,并被他当作自由人来统治。②现实中最佳的政体
在现实政治中,没有一个人有高于其他任何人的统治资格。亚里士多德认为,在现实政治中,每个国家都有三种成分:非常富有的阶级、十分贫穷的阶级和居于两者之间的阶级。根据他的中道学说,由中等阶级统治的政体是最佳的政体。这种政体的优越性是稳定持久的。它是由中等阶级统治的政体,即由少数富人统治的寡头制和由多数贫民统治的民主制的中道。他说,中等阶级是一个国家中最安稳的公民的阶级。所以他们最容易遵循合理的原则,最不会逃避治国工作。在中等阶级人数众多的城邦中,国家会治理得很好。
11.简述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律。
【答案】(1)两大推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