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文艺理论基础(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按照美的规律造型”

【答案】“按照美的规律造型”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观点,是马克思在著名的《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动物只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这就是著名的关于人类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经典论断。在这里,马克思表述了两个方面的理论内涵:一是马克思严格区分了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的质的不同,强调人的生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并且在劳动中体验到包括情感、智慧、意志等在内的人的本质力量; 而动物则不能意识到劳动的目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是一种受自然法则制约的本能行为。二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揭示了精神追求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其实,人在实现目的的整个劳动过程中都在努力寻找并积极体现一种示差关系来强调劳动产品以及劳动本身的审美价值。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劳动的基本观点: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

2. 《S/Z》

【答案】《S/Z》是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罗兰。巴尔特的重要著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他原来所奉行的符号学和结构主义方法,不再把文本看作封闭的静态结构,而视其为能够给读者以再创造的想象的、开放的、动态的意象,这在方法论上开始了后结构主义潮流。巴尔特认为,文学作品是山五种信码构成的:释义信码、寓意信码、象征信码、选择信码、文化信码。这些信码组成一种多义性网络。

3. 诗意裁判

【答案】“诗意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恩格斯说自己“从这个卓越的老头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在他的作品里不仅“有1815年到1848年的法国历史”,还有他对这个历史的富有“诗意的裁判”。“诗意的裁判”是善与美的统一,它既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有其自身的内涵,意味着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尚品格和功利取向。

4. 期待视野

【答案】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期待视野”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期待视野”

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夕,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期待视野”。

二、简答题

5. 文学概念有哪两种含义? 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答案】(1)文学概念的两种含义文学概念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两种含义。 ①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此种文学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把文学当作一般文化形态,并无特殊的或专有的性质。

②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此种文学概念大致完成于中国魏晋时期和西方16至18世纪,强调文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性质。

(2)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

在现代世界,通行的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尽管文学的通行含义已经固定,但也并不存在一个明确、清晰的界限,可以截然分辨文学与非文学。文学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6. 运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答案】以鲁迅为例,其作品多是现实型文学。因为那些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具备了现实型文学的两大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突出社会矛盾,描写生活中存在的人和事。

7. 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答案】文学批评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而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各种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表明了它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那种普遍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批评对象的性质和批评本身的效能决定的。

(1)从批评对象来说

作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作品,不管诗歌、散文,还是小说、剧本,都是精神创造的产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正是文学作品的这种规定性,决定着文学批评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作出评价,从而也决定了文学批评必然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方一式而对文学及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尽管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并不是惟一的价值,还有其他如美学的、历史的、文化的价值等,但这些价值都与意识形态价值密切相关,或者自己本身也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2)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说

文学批评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这种效能性的表现可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

①文学批评是一种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深刻联系的批评话语,它运用这种话语来判断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从而决定其相应的态度。这种话语的运用,除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依据外,还总是与政治、道德、法律、宗教等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不能不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②文学批评通过对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的评估,对文学批评自身的检讨,以及对其他文学现象的衡定,也表现出它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能。对文学现象的这种评价,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论争,是主张什么、反对什么的交锋,具有一种尖锐的对抗性。这种尖锐的对抗性往往是社会政治斗争、思想斗争在文学批评活动中的反映。这种反映在涉及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时特别明显。纯艺术、纯科学或纯客观的文学批评是没有的。

③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用,还表现在它通过这种评价所肯定的价值取向影响和造就文学新人,挟持有利于确立一定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创作和批评队伍,特别要使批评者成为具有一定权威的人,以尽可能发挥其在意识形态评价上的作用。

8. 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答案】时距也可称为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比较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不同的时距可以影响叙事速度向两个方向变化:

(1)变快,故事时间长而文本时间短,即用相对简短的话语叙述较长的时间里发生的事件。

(2)变慢,是指用较长的文字来叙述很短时间里发生的故事。

9. 简述《文心雕龙》中“神思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神思”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是对于艺术构思活动的论述。刘姗在这一章主要从神思的特征、神思的形成方式、神思与外物的关系以及神思与语言的关系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从本质特征来看,神思突破了艺术表象的局限性,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

①神思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特点

“在神与物游”的神思过程中,审美情思具有主导和动力作用,它往往制约着神思的进程,规定着神思的方向,推动着神思的发展。即神思是“情变所孕”。

②神思具有虚拟性

神思过程是艺术表象向审美意象过渡的过程,山艺术表象转化为审美意象。虚构是文学的根本属性之一,想象是文学创作不可缺少的要素。

③神思具有超越时空、自由驰骋的特征。艺术家思维不受周围事物和时空范围的制约,思维任意腾跃,心灵自由驰鹜。《申思》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2)从神思的形成方式上来看,贵在虚静

就构思方式而言,刘祝提出了“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动静说。这一观点是对陆机《文赋》中“观占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的继承与发展。他认为酝酿文思,贵在虚静,排除杂念,净化心神。就动静的关系而言,静是动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