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文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创作动机
【答案】创作动机是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创作动机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它的产生和运动是作家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文学创造是一种艰苦的行为活动,因而文学创作动机的产生,和作家相对强烈的内在需要分不开。文学创作动机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 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 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2. 叙述视角
【答案】叙述视角又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对叙述视角研究得比较精细的是结构主义的批评家们,他们对叙述视角的形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3. 叙述人语言
【答案】叙述人语言是指文字作品中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发感情、评论事物的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无论是开展情节、刻画人物或抒发感受都离不开叙述人语言。同样,把作品各个构成部分连贯起来,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也全靠叙述人语言。因此,叙述人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运用叙述人语言,可以对人物性格作概括介绍,也可以对主人公的肖像作形象化的描绘,还可以描绘人物的神情动作。
4. 文学典型
【答案】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十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中西文论共同发现和阐释的符合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不过西方文论对它研究得更充分,理论更成熟而已。文学典型的真实性呈现的艺术魅力,并非仅在于它符合历史的尺度,还在于作家人格的真诚。真诚也是典型真实性的一个侧面,透过典型总是折射出作家最真诚的人格态度和情感评价。
二、简答题
5. 文学概念有哪两种含义? 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答案】(1)文学概念的两种含义文学概念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两种含义。 ①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
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此种文学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把文学当作一般文化形态,并无特殊的或专有的性质。
②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此种文学概念大致完成于中国魏晋时期和西方16至18世纪,强调文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性质。
(2)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
在现代世界,通行的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尽管文学的通行含义已经固定,但也并不存在一个明确、清晰的界限,可以截然分辨文学与非文学。文学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6. 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答案】散文与报告文学都要求以真实的生活现象为表现内容。但二者的真实性有不同的特点。
(1)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侧重真实的事件
报告文学的叙事成分、记人成分大大多于打情与议论。对真实事件发生过程的形象描述是其突出特征。
(2)散文的真实性侧重于真实的感受
散文无论叙事、写景、记人,都是为了抒发作者对这些事、景、人的真切情感。作品重在创造一种抒情气氛。直接的抒情和议论占有极人比重。
7. 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答案】文学批评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而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各种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表明了它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那种普遍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批评对象的性质和批评本身的效能决定的。
(1)从批评对象来说
作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作品,不管诗歌、散文,还是小说、剧本,都是精神创造的产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正是文学作品的这种规定性,决定着文学批评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作出评价,从而也决定了文学批评必然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方一式而对文学及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尽管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并不是惟一的价值,还有其他如美学的、历史的、文化的价值等,但这些价值都与意识形态价值密切相关,或者自己本身也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2)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说
文学批评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这种效能性的表现可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
①文学批评是一种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深刻联系的批评话语,它运用这种话语来判断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从而决定其相应的态度。这种话语的运用,除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依据外,
还总是与政治、道德、法律、宗教等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不能不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②文学批评通过对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的评估,对文学批评自身的检讨,以及对其他文学现象的衡定,也表现出它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能。对文学现象的这种评价,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论争,是主张什么、反对什么的交锋,具有一种尖锐的对抗性。这种尖锐的对抗性往往是社会政治斗争、思想斗争在文学批评活动中的反映。这种反映在涉及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时特别明显。纯艺术、纯科学或纯客观的文学批评是没有的。
③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用,还表现在它通过这种评价所肯定的价值取向影响和造就文学新人,挟持有利于确立一定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创作和批评队伍,特别要使批评者成为具有一定权威的人,以尽可能发挥其在意识形态评价上的作用。
8. 结合英美“新批评”,谈谈你对文本批评的理解。
【答案】(1)文本批评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变是批评的焦点从外部转向内部,从作家转向文本。文本批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本批评”是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文本批评中的“文本”指一个自主的意义客体和语言结构系统。
(2)对文本批评的理解
文本批评是对西方20世纪形式主义批评的整合,包括20世纪初出现的对整个西方文论产生深刻影响的俄国形式主义、20世纪40、50年代活跃于英美并波及其他国家的新批评、20世纪50年代末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批评以及60年代中期在法国萌芽并于七八十年代在美国文坛发展的解构主义批评。
①俄国形式主义
1915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组织形式有以雅各布森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会”和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俄国形式主义是以对19世纪后期在俄国文艺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学院派挑战和反驳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它致力于建立一种新的、能把文学研究变成科学的批评理论,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传统研究方法的决裂。他们在研究中抛弃有关作者、读者和文学作品的心理内涵这些难以量化的非实证的因素,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乃至具体的概念、术语的界定上都追求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诗歌、叙事文和文学史研究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俄国形式主义可被视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开端和源头。
②新批评
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发端,30年代在美国形成,40, 50年代成为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批评流派之一,50年代后期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成为文本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流派的缘起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从艾略特的“非个性论”、瑞恰兹的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划分,到兰塞姆提出的“本体论”的批评主张,新批评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批评理念,再经过威姆萨特、韦勒克等人的努力,从而成功地完成了由外在研究向内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