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文学理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欲望升华说

【答案】欲望升华说是弗洛伊德关于艺术本质和审美本质的学说,该学说以精神分析学作为哲学基础。在弗洛伊德看来,尽管艺术活动是受本能欲望驱使的非理性的直觉活动,但艺术家能够在理智的控制下构建一个象征体系,使本能欲望及其引起的种种冲突以社会公认的形式表现出来,正是艺术使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在想象中得到能量的释放和升华,因而艺术品给人以美感。简言之,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和美根源于人的本能欲望,艺术美的本质在于对本能欲望的升华。

2. 以禅喻诗

【答案】以禅喻诗是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的诗学方法。他认为以禅喻诗最能说明诗的特点,因此他为了论诗才说禅。严羽认为禅道在于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即不借助才学和议论,这实际上就是形象思维。诗不靠学术和议论得来,靠的是形象思维,似隐如显,如水月镜象,朦胧可见,不可凑泊; 禅理中有诗悟,即不即不离,如水月不能离月,水又不等同于月,恍惚迷离,无迹可求。严羽之后,此方法形成一种风气。

3. 延留

【答案】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可能的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又称余味。它是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当读完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后,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还会萦绕脑际,其思想感情仍会波动于心间,其情趣、意境会引读者再尸回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或显或隐地影响着读者的道德情操、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

4. 《驳圣伯夫》

【答案】《驳圣伯夫》是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一部作品,他在书中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性的思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映照。书中有近半篇幅笔调与《追忆逝水年华》相似或呼应,是作者思想精华的浓缩,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二、简答题

5. 试举作品为例说明抒情修辞方式“比喻”与“象征”的特点和二者的区别。

【答案】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是指抒情作者在抒情写意时的用语方法。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很多,比喻与象征是其中的两种。

(1)比喻的特点

比喻是借他物来表现某物的修辞方法。根据喻本与喻体的不同组合方式,比喻又可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三种。明喻表明喻体与喻本的相类关系,一般用“若”“如”“似”“像”等喻词来联系喻体与喻本。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煌)。

隐喻表明喻体与喻本的相合关系,不用喻词。例如,“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借喻则既无喻本,又无喻词,只有喻体。例如,“操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干安石)。这里,“白雪”喻丝,“黄云”喻麦。一般地说,比喻是一物类比另一物,但有时也会以多物类比一物,上引贺铸的词句,就是连用三个形象来喻愁,这种比喻方法称为博喻。

(2)象征的特点

象征是以具体事物间接表现思想感情。打情诗多以声音和画面来表现情感,所以,象征是打情话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从修辞学角度看,即不写一个忧字,却以象征的方式表现了忧愁。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并不直说愁苦,却借几组景语表现浪迹天涯人的愁苦情怀。但是,抒情诗往往用某此词句来间接暗示情感性质,使情感意义较为确定。在《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就用“断肠人在天涯”来点出情感的具体内涵,使象征意义比较具体。这类诗,既是象征的,又近似隐喻。而只是写景的山水诗,才是严格意义上的象征话语。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只写宁静的景,以此来象征地表现诗人空寂淡泊的心境,景语成为象征的话语。

象征形象由于反复使用,便渐渐带上了相对稳定的象征意义。例如,中国诗词中的“月亮”就是一个含有哀思、别情、思乡的象征形象:“长安一片月”“床前明月光”(李白),“月是故乡明”“永夜月同孤”(杜甫),等等。

在西方抒情诗中,玫瑰常常象征爱情,也有稳定的意义。这种象征意象的运用,可以使抒情话语更加简洁,内涵更为丰富。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抒情便会造成抒情诗的含蓄风格,由此可以传达曲折微妙的内心活动,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耐咀嚼,有余味。所以,“诗贵含蓄”成为中外古典抒情诗的一个重要艺术准则。

(3)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①二者的本体不一样

象征往往以某一具体的事物表现一个相似或相近的抽象事物,如概念、思想和感情等,而且是绝不停留在某一具体事物上,比喻的喻体和本体则往往都是具体的事物。杨朔先生的散文《茶花赋》中,红艳艳的“童子面茶花”象征的是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未来美景,就是用具体的“童子面茶花”象征了抽象的“未来美景”。总而言之象征的本体往往是抽象的一一即便本体是具体的,也不会停止在一事一物上,而是有着深广的内涵,这一点与比喻不同。例如,高尔基的《海燕》就是以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而且正是这一“战士”的光辉形象展现了1905年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前夕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宏大图景和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无私无畏。

②二者出现在文本中的位置不一样

象征往往是通过某一具体事物表达某一种概念、思想和感情,一般贯穿在某一句群、段落甚至是整篇文章中,含蓄而深沉; 比喻则是打比方,仅仅是为了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鲜明生动,一般只局限在某一具体的句子中。

例如,茅盾的《风景谈》结尾处整个段落都是象征。此外,高尔基的《海燕》、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茅盾的《白杨礼赞》等,更是象征贯通全文。

③象征体与喻体的地位不一样

象征中的象征体一般都是作为重点事物来写的,如《白杨礼赞》就是重点写白杨,《海燕》就是重点写海燕,《松树的风格》就是重点写松树,比喻中的喻体则会明显地显示出它的“借助性”,往往是一完成使命即消逝,不像象征中的象征体那样能给读者留下它就是“主人”的假象。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比喻与象征是合二为一的,既可以看作是比喻,又可以当做是象征。例如,毛泽东的《上算子·咏梅》就既可以当做比喻也可看作象征。另一方面一个比喻因为经常出现且被反复运用因此也就变成了象征。比喻讲究创新,王尔德就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才”。象征也需要创新,但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者神话)系统的一部分”。我国古代将竹、梅、兰、菊称为“四君子”就是因比喻的反复运用而变成了象征,月亮等意象也是这样。这类象征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积淀,而且是反复出现的频率越高,越能体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所以,面对这些特殊情况时应该特殊对待,做好具体分析。

6. 如何理解传统诗沦中的“点铁成金”?

【答案】(1)“点铁成金”的出处

“点铁成金”出自宋代黄庭坚的《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原指用手指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点铁成金”说,实质上是黄庭坚诗文理论的方法论,是解决诗歌创新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并不是诗歌的本质论和风格论,也不是强调形式重于内容的武器。如何做到平淡之语出奇境,言有尽而意无穷,他指出一条具有操作性的方法,避免流于不切实际,即“点铁成金”。

(2)“点铁成金”的基本含义

①肯定了文化的自然传承以及向古人学习对于诗文创作的重要意义,如杜甫集众家之长,学习古人,精于炼字又浑融流转、出神入化;

②化用前人诗句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使自己的诗句了无古人的痕迹,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浑然一体、自然天成,化腐朽为神奇。

(3)“点铁成金”说的局限性

①取古人陈言进行点化而使之翻新,本身失去了文学的原创性,只落第二义;

②能否做到以故为新、化腐朽为神奇,一旦失败反会将诗歌创作引入狭窄的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