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825公共政策分析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强制性工具

【答案】强制性工具又称指导性工具,是指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使用该工具,没有给目标群体留下多少自由决定的余地,具体的形式有:管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

2. 有限理性

【答案】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缘于对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批评,认为人类行为受知识、能力、心理及信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办法达到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要求。有限理性模型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模型,其认为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的主要内容有:①手段—目标链的内涵有一定矛盾,简单的手段一目标链分析会导致不准确的结论; ②决策者追求理性,但又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理性,他只要求有限理性; ③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满意”标准,而非最优标准。

3. 公共决策体制

【答案】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通常一个完整的公共决策体制应由决断子系统、咨询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监控子系统和执行子系统等组成。

4. 系统理论

【答案】政策分析的研究方法或观点有五种:系统理论、团体理论、杰出人物《精英)理论、过程理论、制度理论。系统理论山戴维·伊斯顿等人提出,它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将公共政策看作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要求的反应。或者说,将公共政策看作是政治系统的输出。系统途径注重环境与政治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反映。

5. 赖因和拉宾诺维茨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

【答案】赖因和拉宾诺维茨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是指政策执行是介于政策意向与行动之间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由三个不同的阶段构成:①拟定纲领阶段。将立法机关的意图转化为行政机关执行政策的规范和纲领。②分配资源阶段。将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公平、公正地分配给执行者。③监督执行阶段。对政策执行过程与成果加以评估,确认执行者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监督过程包括监督、审计与评估三种形式。在每一阶段,必须遵守三条统一的原则:合法原则、理性原则和共识原则。

该模型的贡献包括:①对政策执行系统的内在关系做了较深刻的剖析说明。即政策执行的主要功能是资源分配,为了保证公正和公平,不仅决策者要拟定明确的纲领目标,而且监督者也应遵循合法、合理、共识的原则。②说明了政策环境对政策执行所产生的重要基础性影响。③强调了政策执行过程重复循环的价值。不过,该理论抹杀了政策目标群体的存在,是不恰当的。

6. 社会利益

【答案】社会利益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对诸种社会要素和社会状态的共同需要所体现的利益形态。社会利益是广泛个体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具体的、独立的利益形态。其内容主要有: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具有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7. 事实分析

【答案】事实,简单地说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事实分析,要对社会的事物、事件、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度量与推理。在公共政策分析中,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的,人们往往按照经验的方法,对客观现实进行一定因果关系的描述性研究。比如,人们可以真实地描述公共费用的多少以及使用情况等。由此提供给政策分析的信息,往往是描述性信息。所以事实分析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客观实际,排除一切主观干扰。

从政策分析的研究角度来看,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必须搞清楚。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客观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但在描述事实时,不论是判断、推理还是分析、综合,都离不开价值趋向的引导。同样一个客观事实,人们在观察上明显地表现出主体的价值观。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事实,是具有价值的事实。

8. 非正式评价

【答案】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不作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非正式评估具有方式灵活、简便易行的特点,评估形式多种多样。非正式评估的缺点是由于评价者掌握的信息有限,并且缺乏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因而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有失客观公正。

二、简答题

9. 政策执行过程分为哪些主要阶段? 各阶段分别有哪些功能性活动?

【答案】政策执行在本质上是一个多元参与者互动的政治过程,其包含了一些基本程序或一系列功能活动。要成功推进这些程序,顺利完成这些活动,就必须选择科学的政策执行方式。对政策执行过程和执行方式的研究,构成了政策执行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讲,政策执行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和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具体分析如下:

(1)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政策执行是一种有日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因此,在政策方案付诸实施以前,有必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①进行政策宣传。要正确执行政策,就必须加强政策认知; 要加强政策认知,就必须进行政策宣传。政策宣传,是指向社会公众宣布和传播公共政策的意图和内容,促使和引导政策执行者和政策目标群体的行为向着宣传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政策宣传除了对社会公众公布新出台的公共政策外,还含有教育、说服和鼓动的成分。其贯穿于政策实施过程的始终,既是政策执行的先导,又是政策执行的手段。

②做好组织准备。组织准备主要是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公共政策终归是要由一定的人员和机构来执行的,政策颁布之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组建相关的政策执行机构,配备必要的政策执行人员。

③进行物质准备。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实施总是需要一定的物力和财力作为基本保障。仅有执行政策的权威和主要工作人员的承诺是不够的,充足的装备、物资设备以及其他的支持设施也是必需的。因此,充分做好政策执行的物质准备,也是政策执行准备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这里所说的物质准备主要是指政策执行所必需的经费(财力)和必要的设备(物力)两个方面的准备。

④制定执行计划。一项公共政策的推出,往往是从宏观、战略的角度规定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方向,面向整体,着眼长远,具有抽象性、原则性、笼统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因而未必能与实际情况完全契合,导致可操作性相对不足。因此,政策执行机构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政策规定加以具体化,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政策执行计划。

(2)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

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是实现政策目标、提高政策效益的关键环节。其包括政策实验、全面推广、指挥协调和监督控制等内容。

①政策实验。政策实验是一项新政策在正式推广之前,根据政策目标群体和政策适用范围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局部地区、范围或群体,使用较少的成本和较短的时间,试行政策的办法。

②全面推广。在经过执行准备和政策实验的各项工作以后,就进入了政策实施的全面推广阶段。这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因为政策执行绩效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阶段的执行情况。

③指挥协调。政策执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活动,需要不同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的共同参与和密切配合,需要调动并利用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权威等多种资源,需要综合使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各种手段。

④监督控制。监督控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保障环节。在实际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常常山于政策执行者主观认识上的差异,造成对政策理解的失当,或者由于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差别的影响,往往会使政策执行活动偏离政策目标,出现政策执行的偏差、失误、违法与低效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