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822艺术设计史之中国工艺美术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觑
【答案】觑是一种烹饪器物。全器分两个组成部分,上部为甑,是用以盛食物的; 下部如鬲,是用以煮水的。妇好三联觑,是在商代妇好墓发现的一件炊煮器。
2. 铜胎掐丝珐琅
【答案】铜胎掐丝珐琅是用铜作胎,掐铜丝勾画轮廓,然后填点各色珐琅彩釉烧成,简称“珐琅”,俗称“珐蓝”。因它盛行于明代景泰年间,而且通常都以翠蓝釉为底色,故又称作“景泰蓝”。
3. 青花
【答案】是釉下彩瓷,在白色瓷器上用钻盐类金属元素在釉下绘制青色花纹,然后上透明釉,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瓷器,显出一种清雅、幽静,蓝色图案永不褪色。它是陶瓷工艺中,自元代以后形成的一个主要品种。
4. 施釉
【答案】施釉是玻璃工艺最普遍的一种装饰方法,它是在玻璃上施以各种低熔点的色釉,烧制而成。常用的方法有印花、贴花、喷花等多种。近年来,还创造了感光印花、喷漆薄膜印花以及电子喷花等新技术以及腐蚀、拉丝等多种加工方法。
5. 景泰蓝
【答案】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以紫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的独特工艺品。这项工艺于明代景泰年间最盛,而且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其特点在于形、饰、色的结合,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被称为国宝“京”粹。
二、简答题
6. 简述黄道婆贡献。
【答案】(1)改进了“用手剖去其子”的去棉子的原始方法,运用轧车,进入半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工效。
(2)改进了用“线弦竹弧”的弹棉工具,运用了新式弹弓,比用手拨弦的小弹弓省力省时。
(3)提高了纺纱效能,由过去的一个纺锭,增加到三个纺锭。
(4)发展了棉织的提花方法,使普通的棉布能呈现出“折枝,团凤,棋局,字样催然若写”的图案花纹。
7. 对清代上艺美术的总体评价。
【答案】清代的工艺美术,在艺术上,缺乏较高的美学境界; 在科学上,其制作水平远远超过前代,使技术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使人在工艺美术的创作制造中逐步由被动转入了主动。清代工艺美术的艺术特点是繁缛、精巧。其绘画式的装饰占主导地位是不可取的。清代中期以后在装饰上工艺美术品明显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的生搬硬套,全盘接受。我们应该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8. 简述明代家具发展的原因。
【答案】(1)园林建筑的兴起。家具作为室内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需要相应地发展。
(2)木材的丰富
明代自郑和七下西洋后,我国和东南亚各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在热带成长的花梨、红木、紫檀等材料,得到了较充裕的供应,为家具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3)木工具的提高。
一、名词解释
1. “六齐”
【答案】“六齐”是中国古代冶炼青铜的六种不同胜能的铜锡配制比例。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器的合金成分,视用途与器类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六齐”的出现表明在战国时期人们对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已经有所认识。
2. 虢季子白盘
【答案】根据盘内铭文的内容,我们可知这个盘是周代的一件大器,它是虢季子白奉命征伐有功时被封赏的纪念性物品,取名为虢季子白盘。它长约82厘米,宽约82.7厘米,高约41.3厘米。周身是环带纹,是周代典型的青铜装饰花纹,这也是目前所见最久的铜盘,有铭文刻字,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3. 彩陶鱼鸟纹细颈瓶
【答案】仰韶文化彩陶,高21.6厘米,画径2.1厘米,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泥质红陶,遍体磨光。器形尤如葫芦,小口,细颈,阔肩,扁腹,肩腹间有脊棱,腹下部收,小平底。瓶身以黑彩绘水。鸟衔鱼纹。造型秀美,构图简单生动。
4. 觚
【答案】觚是饮酒器。觚的形状细长,底宽,腰细,侈口成喇叭花状,造形十分优美。觚形在商代早期是矮而粗,商代晚期变为高而细。
5. 觯
【答案】饮酒器。圆腹,敞口,圈足,像一种小瓶。《说文·角部》:“觯,乡饮酒角也。”有谓解是专用以酬客,或罚饮射之不胜者。
二、简答题
6. 宋代工艺美术和唐代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宋代工艺美术的风格形成原因是什么的?
【答案】宋代工艺美术风格与唐代的工艺美术风格形成极大的反差。这是由宋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和审美思潮等时代因素造成的。新儒学取得了主导地位,政治上文人士大夫阶层称为社会中坚商品经济也比较发达,工艺成为了士大夫和市民文化的代表。但宋又偏安一隅,少数民族成为政权的威胁,这种现状让宋人追求民族精神,使其工艺呈纯粹的汉族风格。这样的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