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现代西方哲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是环境的产物

【答案】人是环境的产物是爱尔维修提出的,意即人的差异是因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制约。这里提到的“环境”不是指自然环境,而是指社会环境,即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及所接受的教育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法律制度。他认为人生而平等,表现在人的智力是天然平等的,具有认识事物的同等能力。人们的智力差别和道德上的善恶都是后天形成的,即由所处环境和所受的不同教育造成的。因而,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

2. 笛卡尔的普遍数学

【答案】笛卡尔的“普遍数学”是指他认为数学方法是用以研究科学的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普遍数学是把数学最一般的特征运用到其他学科。数学的两个一般特征一一“度量”和“顺序”,当把它们运用于更大范围时,需要从哲学上加以界定,以获得更普遍的意义。数学的“度量”是指量与量之间的比较,而在数学以外的领域,我们可以把度量转化为不可量化的对象之间的同与异的比较。比如,哲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同质的、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但我们可以通过概念的比较,把握不同的对象在性质和程度上的相似和差异。

3. 黑格尔的自在自为

【答案】黑格尔的自在自为是指绝对精神自身既对立又统一的东西,是存在和本质、直接和间接、潜在和现实的具体统一和大全。这个全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构成概念的一个整体。自在是内在的潜在,是自我统一的和未反思的; 自为是现实和反思的,是展现自身和外化自身的。自在自为是自在和自为的统一,是完全的发展状态,事物在其中达到完满的状态。事物从自在发展为自为,并最终发展为自在自为的存在。这符合黑格尔的“正题一反题一合题”的发展模式。

4. 人文主义

【答案】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它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人文主义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 崇尚理性,反对蒙昧。人文主义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肯定人类理解力量的自信及享受生活快乐的权利。爱拉斯漠是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佩脱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5. 康德的自在之物

【答案】康德的“自在之物”是贯穿于整个康德哲学的基本概念。自在之物的内涵是:①客观存在着的物。它作为我们感觉经验的来源,是存在于我们以外的物:②超感性的理念它作为理性的

先验理念,是我们永远追求而又不能认识的思维存在体。他认为先验理念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总原因和总根据。它不是时空中的对象,因而不能被认识。它是存在于思想中的纯粹观念。先验理念有上帝、世界、灵魂三个; ③伦理学中的理想目标。它作为实践理性的主体,在实践上力图实现而又一直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即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规定的先天准则。这就是最高的、无条件的至善,是幸福与道德的统一。

6. 斯宾诺莎的至善

【答案】斯宾诺莎的至善是指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高的幸福。至善就是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便可以使人连续地永远享受到的快乐。斯宾诺莎认为世俗的幸福分为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三类。世俗人所追逐的名誉、肉欲等,不仅不能救济人和保持生命,反而有害。他把世俗的幸福和真正的幸福对立起来,认为世俗的幸福是恶,真正的幸福为善,最高的善为至善。他的至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善,至善是只要一经获得,一切具有这种品格的其他个人就都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斯宾诺莎说这种品格就是认识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的一致性。

7. 感性

【答案】感性是指人的认识的接受性,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是最起码的认识能力。康德把知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感性知识由两种成分构成:①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 ②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康德认为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一切外部现象最终都要纳入到内部来感知,时间是感知一切内外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8. 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

【答案】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是指辩证的否定。否定之否定不是没有返回到原来的肯定状态,而是达到了比原初状态更高程度的肯定,并表现了事物自身的更高层次的发展。他认为,事物的发展可以归结为“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肯定”是肯定阶段,是单纯的统一; “否定”是第一个否定阶段,由于自身包含着差别而必然否定自身; “否定之否定”是第二个否定,是在更高水平的和谐整体基础上恢复统一。该阶段克服了原初的肯定和否定之间的对立矛盾,达到了更高的统一,是在更高阶段上的自我恢复。

二、简答题

9. 简述康德的道德公设。

【答案】(1)道德公设的概述

①前提

在道德问题上,康德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认为人的理性使人成为一个道德的存在者,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取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

②道德公设

a. 道德公设的作用

在道德实践中,除绝对命令外,还需要道德公设。他认为,为了使人们相信道德生活是可能的、至善是可以达到的、道德和幸福是一致的,道德公设就不可缺少的。道德公设的作用在于使人确信能够达到至善,激励道德勇气和信心,培养向善的道德情感和习惯。

b. 道德公设的感性因素

道德公设是为了适应道德实践的需要而设立的,这些需要虽然是道德的,但也是感性的。他虽然否认感性的欲望和情感是道德律的依据和基础,但他并不完全否定感性在道德中的作用。他相信一旦道德律被置于纯粹理性的基础之上,道德的欲望和情感就将有助于道德律的实施。

③道德律与道德公设的关系

在他的道德哲学中,道德律与道德公设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

a. 前者是基础、是主干,后者是应用、是辅助;

b. 道德律是完全依靠理性建立的,被置于基础之上,是绝对命令;

c. 道德公设虽有理性依据,但还要兼顾感性因素,因此,道德公设不是纯粹理性的产物,不是绝对命令,而是带有某种程度的假定因素。

(2)三条道德公设

康德认为道德公设共有三条,人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道德公设。

①意志自由

他认为意志自由不仅是公设,还是纯粹理性的现实、道德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意志自由,则不可能有任何的道德行为。他认为人们只有相信他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正确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做出自由的选择,他们才能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达到至善的目标。

②灵魂不朽

由于人是有限的存在,不可能在短暂的一生中得到至善。因此,人只有相信灵魂不朽,人们才会做出不懈的、连续的努力。

③上帝存在

只有当人们相信,德行是与幸福一致的,一个道德的人将得到幸福,否则将受到惩罚,他的道德努力才有现实的动力。因此,必须假设一个至善的主宰的存在,即上帝。这个至善者具有洞察一切的智慧和惩恶扬善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好人和坏人得到相应的结果。

10.如何理解黑格尔的“真理是全体”。

【答案】黑格尔批判了近代西方哲学认识论优先的原则,反对独断论、怀疑论与折中主义,认为真理不是对个别事实的简单判断,哲学的真理是科学,“真理是全体”。

(1)概述

“真理”是指通过目的的实现而达到的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他认为真理是“客观性与概念相符合”,真理是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历史上后起的体系要比先前的体系更加高级,这些体系都是真理的一个环节。

(2)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