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培养单位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836经济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区位指向

【答案】区位指向是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经济活动各要素在区域内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不同经济活动对各要素的依赖强弱不同,因而产生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从而使其它的经济活动、各要素向这一区位集中,导致区域空间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2. 技术密集型产业

【答案】技术密集型产业就是其生产主要依靠技术的投入,技术在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大的产业。以先进、尖端科学技术作为工作手段。其特点有,设备、生产工艺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源消耗低; 科技人员在职工中所占比重大,劳动生产率高:产品技术性能复杂,更新换代迅速。

3. 区位因子

【答案】区位因子是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从工业区位论角度讲,也即在某特定地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可能性。可以将其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4. 范围经济

【答案】范围经济是指由于企业经济范围的扩大而获得的效益或基于价值活动的可分割性,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之间的实行分工与协作,价值链各环节在企业内部或不同企业间实现整合带来的成本节约。

5. 传统产业

【答案】传统产业指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传统产业包括电子行业、制鞋、制衣服、光学、机械等。

6. 临界等费用线

【答案】临界等费用线是指在这些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L 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

7. 局地原料

【答案】局地原料是指只有在特定地方才存在的原料。

8. 行为主义分析

【答案】行为主义分析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9. 区域产业结构

【答案】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区域产业结构具有条件制约性、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区域统一性、多样性、开放性的特征。

10.交通网的密度

【答案】交通网的密度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也需要考虑到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通网密度越大,交通越便利。

11.分散指数

【答案】分散指数是指交通网络中所有点的通达指数之和,是用来衡量交通网络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分散指数越小,交通网络内部的联系水平越高,网络的通达性越好。

12.门槛人口

【答案】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门槛人口是指被供给的人口,是人口数量的概念。

二、简答题

13.试述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2)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科学技术、跨国公司、国家政策、金融市场等方面。 ①科学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a. 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

b. 现代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加强了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

c. 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企业内外的交易方式;

②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

a. 跨国公司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 跨国公司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

c. 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d. 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

e. 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

③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

a. 国家对以国界为范围的经济干预和调节逐步减弱,各个国家之间的协调逐步加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b. 各国中央政府对内经济管理权力减弱,参与制定国际经济秩序的积极性和现实压力增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c. 由于各国经济、政治实力的客观差异,在制定经济关系和国际贸易准则方面的发言权存在较大差异,处于从属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通过区域一体化,协调立场、统一对外,在制定新的国际经济关系准则时谋求它们的共同利益需求。

④国际经济协调的加强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a. 国际经济协调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b. 国际经济协调有利于国际分工的发展。

14.试述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答案】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在196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

(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该阶段代表了工业化之前的时期,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其中有若干个地方中心存在,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由于这个时期区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极不发达,总体上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对应的区域空间结构是由一些独立的地方中心与广大的农村所组成的,每个地方中心都占据一块狭小的地方。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相对封闭,彼此很少联系。

(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该阶段是工业化的初期。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某个地方经过长期积累或因外部刺激而获得发展的动力,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区域经济的中心。这个中心的产生就打破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原始均衡状态。在这个阶段区域空间结构由单个相对强大的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区所组成。该中心以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吸引外围地区的要素不断向它集聚,越来越强大,而外围地区则更趋向落后,从而致使区域空间结构日趋不平衡。

(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在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展,在区域的其他地方产生了新的经济中心。新经济中心与原来的经济中心在发展上和空间上相互联系、组合,形成了区域的经济中心体系。由于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