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新疆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贵无论

【答案】“贵无论”是魏晋玄学的观点。魏晋时期以“无”为天地之本。“贵无”语出裴镇《崇有论》:“阐贵无之议,而建贱有之论”王弼等人提出“以无为本”遂为名士们广为谈论和传播,贵无之说风靡一时贵无论的基本论点是把“无”当作世界的根本,当作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诊释了老子、道家“无形无象”。

2. 诚者,圣人之本

【答案】“诚者,圣人之本”是周敦颐在《通书》中提出的观点,即诚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根本。在他的思想中,“诚”的地位被极大地凸显了。诚来源于天道(乾元),天道的变化使得“诚”得以确立。诚是一种纯粹至善的德性,是人类的五种基本伦理关系(五常)和人类各种活动的基础(百行之源)。周敦颐把诚提到了很高的位置,成为宇宙和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则。它不仅是一切的根本,是圣人的境界,而且也是一种功夫论,即诚作为一种功夫,就是要改正一切不善的行为而恢复本然之善。

3. 求放心

【答案】求放心是指把放失的良心再找回来,恢复心中的善性,由孟子提出。孟子在《告子上》中指出虽然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但它在人心中并不牢固,如果不对其加以保养,很有可能丧失,这称为“放心”。人们丢失了鸡犬还知道去找,可悲的是“有放心而不知求”因而孟子提出“求放心”。“求放心”的过程是“学问之道”即求仁为善之道。显然,孟子说学问之道只是“求放心”是由于考虑到人难免会出现道德失误,而正是“求放心”才可以使道德修养得以继续进行。

4. 重玄

【答案】“重玄”是两晋隋唐时期影响非常人的一股哲学思潮,注重玄理思辨。“重玄”思想上承先秦老庄道家思想,后启郭象《庄子注》哲学思考,为儒、道、释三教所融摄、应用。其涵盖范围广,但外延都有其理论依据,不可混作一体。

5. 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答案】“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出自庄子的《庄子·天下篇》,这是庄子对自己评价。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对待关系,也消解了世间与出世间、闹市与山林的分割对待关系。在“道”的层面上,世间的一切区分对待,都是极其相对、极其不确定的,都不具本真的意义。因而,在庄子看来,人不可以不在世,不可以不与世俗处,从而对世俗的种种是非、善恶分辨又不可以当真,这是荒诞的。

6. 正名

【答案】正名是指辨正名称与名分,以使名实相符。孔子提出“正名”主张,力求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的局面公孙龙将正名观点应用于名实关系,认为正名是为了实现名称合乎事实。墨子认为,正名在于使彼此之名各得其当。《管子》则把正名看作使形名相符的手段。韩非认为,实行法治,必以正名为原则。荀子的著作《正名》篇,提出要使名实相当

7. “三玄”

【答案】“三玄”是魏晋时期清谈家对《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的统称,“玄学”之名由此而来。“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东汉末年至两晋,士大夫开始倾向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谈玄论道,称为“清谈”或“玄谈”一般围绕《周易》、《老子》、《庄子》这三本玄妙深奥的书展开辩论,涉及有无、生死、动静、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当三玄成为玄学家的焦点时,《老》、《庄》就与《周易》在深层次上得以贯通,儒家与道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的得以融会。魏晋玄学正是借助于这二本书才使其形而上学得以建立与拓展的,呈现出清通简要和意旨玄远的特点。玄学在本体论上取得了巨大发展,中国哲学的思辨水平也由此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8. 善不受报

【答案】善不受报是东晋高僧竺道生法师提出的佛教术语。“善不受报”是指修行方法的目的,不在于做事以求好的结果。道生认为未受到佛法精髓的世俗人的善行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善不受报的提出,旨在打碎众生施功望报的世俗之心。只有舍弃回报之心,才能促使自己最终悟道、得道。因此,善不受报不是阻止人们祛恶行善,而是鼓励向善的精神,不为任何目的地从事善的活动。

二、简答题

9. 简述荀子“天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荀子的“天论”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

(1)明于天人之分

荀子首先批判了“天命”决定人事、“君权神授”的传统观点,主张要区别自然界的规律和社会人事之变化,即所谓“明于天人之分”(《天论》),也就是要界定人与天各自的职责。他认为,天地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并不会根据人的意志而转移。社会的治乱以及人事的吉凶,完全在于统治者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治理措施,而与自然界的变化无必然联系。

(2)天不为而成,不求而得

荀子针对自然界某些罕见的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说明。他利用天地、阴阳的变化说明陨星、木鸣等自然现象,破除了其神秘色彩。他还把自然界视为物质的东西,自然界的变化就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天是不为而成,不求而得的。圣人只需按照自然规律修人事,不用去勉强要求了解

天。

(3)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反对在自然界面前消极无为的思想,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伟大思想。他认为,与其思慕、迷信、歌颂“天”之威慑,等候“天”之恩赐,不如积极主动地去犷解自然,掌握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他还认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如果人类能够处于天时、地利、人和,就能够与天地鼎足而立。

10.简述朱熹的“性即理”论和王阳明的“心即理”论。

【答案】朱熹的理学与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中两座并列的高峰。

(1)朱熹的“性即理”论

“性”是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结合。“理”就是天,人接受了天理而形成天命之性; 天命之性必然会受到污染就是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纯善的,而气质之性有善也有恶。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为基础,人心受到气质的污染,包含着欲望,而道心出于理,是合乎“理”的。由此,朱熹认为通过“存天理去人欲”把受到污染的气质之性去掉,人性就是理之性了。

(2)王阳明的“心即理”论

王阳明的“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心之本体,即本体论上的心; 二是指个体发用流行之心,即修养论上的心。天理是指伦理道德,它是人的至善之性,舍弃了性就无所谓天理,性是天理的载体。本体论是修养论的前提和基础,修养论是本体论的现实和表现。从本体论来看,心、性、理三者同一; 从修养论来看,理是心之发用流行的产物。

(3)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①二者的联系在于他们都承认理与性的统一。

②二者的区别是一为客观唯心主义,一为主观唯心主义。朱熹认为“有理而后有气”显然是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唯心的,但他还承认“气”(物质世界)的存在,因此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而王阳明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故“心即理也”因此他是主观唯心主义。

11.试比较荀子与孟子王霸观的异同。

【答案】(1)荀子认为王与霸是程度上的不同

荀子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王与霸都可以强国,但是比较而言,“粹而王,驳而霸”(《王霸》),与霸道相比,王道可谓是更为理想的政治主张。荀子认为,王与霸的不同不是种类上的不同,而是程度上的不同。

(2)孟子认为王与霸是种类上的不同

孟子则认为王、霸的不同是种类上的不同,是相互对立的。孟子非常轻视齐桓公,他认为:“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苟子则认为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仲尼》),基本上肯定齐桓、管仲建立的霸业,只是认为齐桓、管仲的霸业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为“王”。

总而言之,孟子认为王与霸的不同只是种类上的不同,荀子则认为是程度上的不同,这就是